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移情审美能力。我将阅读的这一过程命名为“品读”。我认为 “品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赋有人文关怀。语文老师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对语言材料进行读品赏析。①品人情,明事理,获取精神的滋养。②品语言,学表达,接受母语文化的浸润,生成语言能力。语文课就应该在浓浓的语文味中,在满怀诗意的情境中,在丰富的语言想像中,让学生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享受语言的魅力。
一、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我们的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品味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品味、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研读,读中深思,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思想,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品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探究: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是不是更少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还有利于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冷静分析,综合判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了作者对总理无比热爱之情。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践,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从而获得鲜活的阅读信息,在身临其境中去阅读、去感悟。从而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的能力。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联系“为什么只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易地转败为胜?”这一问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自己做的学具——三种马,和同桌的马进行一场模拟比赛,摆一摆,真正体会到只要调整三等马的出场顺序,用输一场来换取赢两场的巧妙办法,从而直观地感受获胜的几率和原因,也体会到孙膑善于观察,精于分析,扬长避短,勇于打破常规的正确的思想方法。这种动手实验,亲历操作的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领悟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亲历体验,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对象的感知和对语文材料所提供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因为有了体验,语文的学习由对知识、能力的学习,扩展到了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增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得到有机的整合。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总之,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城井头中心学校 江苏】
一、抓住文眼 读中品味
我们的课本,不少选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活,情感丰富,常常包蕴动人心魄的艺术美。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向学生渗透这样的观念:语文阅读不是生活中随意的消遣性阅读,漫无目的;也不是一般的了解性阅读,浅尝辄止;它应该是一种投入的品味性阅读,应当以一种积极的审美心态,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感受、理解、品味、评价文本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不仅观其“言”,还要品其味,悟其神。在教学中教师就应努力捕捉课文的闪光点、抓住课文精妙之处,引领学生悉心品味,从抓住重点词句、语段,深入研读,读中深思,读中品味,读中感悟,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升华思想,实现与作者心灵的沟通,进一步地陶冶情感。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对“总理让我跟他一起喝茶,吃花生米。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好像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这句话,可以组织学生读思讨论:“到底花生米是否增加?” 让持两种意见的学生各自陈述理由。教师可相机诱导,让学生反复品读上文。从上文的“两杯”绿茶可以推断,花生米也应该是两个人的,既然是两个人的,当然应在一个人的基础上有所增加。再从这个句子本身来看,可把“好像”去掉让学生读一读,“花生米并不多,可以数得清颗数,并没有因为多了一个人而增加了分量。”显然,如果去掉“好像”,是肯定花生米没有增加。那么,加上“好像”呢,意思是实际上增加了,但看起来像没有增加似的。在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这一点后,可进一步让学生思考探究:增加了分量的花生米都可以“数得清”颗数,可见平时没有客人时是不是更少呢?从而进一步体会周总理的生活简朴。不仅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作者谴词造句的准确,还有利于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冷静分析,综合判断的良好习惯的养成,更重要的是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感受了作者对总理无比热爱之情。
二、潜心会文 推敲揣摩
读书是需要动脑思考的,只有潜心会文,才能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因此,教学中要重视学生与文本的深入对话,应紧紧依靠语言文字的土壤,引导孩子透过语言文字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领悟语言文字表情达意之精妙。学生在品读文章时,要对文章的语言反复理解,体味,推敲,对语言意蕴进行深入的探究,透过语言文字窥见其思想,领悟其精髓,从而加深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深刻理解,提高学生的敏锐感悟能力。
选自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的《草船借箭》一文中,“周瑜请诸葛亮商议军事”这一部分内容是通过一段人物对话表现出来的,廖廖几句就表现出人物鲜明的特点。为了使同学们深刻认识诸葛亮和周瑜这两个人物,我先让学生读读这段对话,说说周瑜、诸葛亮给自己留下了什么印象,然后再通过细细品读,揣摩周瑜的每一“问”用意何在?而诸葛亮的每一答又说明了什么?学生在研读每一问一答中,透过语言文字,发现了周瑜表面客客气气,内心暗藏杀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从中,学生更体会到了通过传神的语言描写,也能塑造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样的潜心会文,使学生对文章的品读,对语言的感知不再是浅尝辄止,学生的语言得到了积累,理解文章的能力也进一步加强了,语文素养得到了全面提高
三、多元探读 激活思维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阅读教学中更要引导学生进行阅读践,让学生亲历阅读过程,从而获得鲜活的阅读信息,在身临其境中去阅读、去感悟。从而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久而久之,学生就能做到有理解地读,有体验地读,传情达意地读。学生的探究朗读能力自然也就大大提高了。学生阅读的文本,相当一部分是文学作品,往往有着生动的人物形象,而每个人物形象,就是具体可感的特定角色,引导学生对这些角色进行扮演、体验,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阅读的能力。如教学《田忌赛马》时,联系“为什么只调换一下马的出场顺序,就轻易地转败为胜?”这一问题,让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自己做的学具——三种马,和同桌的马进行一场模拟比赛,摆一摆,真正体会到只要调整三等马的出场顺序,用输一场来换取赢两场的巧妙办法,从而直观地感受获胜的几率和原因,也体会到孙膑善于观察,精于分析,扬长避短,勇于打破常规的正确的思想方法。这种动手实验,亲历操作的学习,再现了课文描述的场景,领悟了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亲历体验,学生对语文学习认知对象的感知和对语文材料所提供信息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因为有了体验,语文的学习由对知识、能力的学习,扩展到了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使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不仅是增长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三个维度得到有机的整合。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这样的多元探读,使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增强了,使学生的语言思维更活跃、更深刻了。
总之,这样以“品读语言”为核心的语文课才能让我们的学生都沉浸在“语言文化”的无穷魅力中,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说”、“会说”、“能说”,使我们的语文课真正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作者单位:宿迁市湖滨新城井头中心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