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是学生终身学习最基础、最实用的一种能力,承担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陶冶情操、健全人格的基本任务。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课文时,常把有关的故事带进课堂,例如给学生讲《女娲补天》时,引进《女娲造人》的神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提议下周开展讲神话故事比赛,课后,很多学生便会积极地去找这类书籍来读。
二、提供学生阅读机会
歌德说过“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是的,“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三、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运用绘画直观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把童心、童言、童趣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迷人的九寨沟》一课作者分别从海子、山林、深秋景色三方面介绍九寨沟的。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对山林的颜色描写,突出了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这一自然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①让学生自读,九寨沟山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②小组或同桌交流。让学生思考更全面。③全班交流,体会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④多种方式读,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美。⑤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读懂第三自然段的。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自然段。这样方法符合新课标总目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时常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愚公这个人物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勇于克服困难。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假如你是愚公,你会移山吗?为什么?学生经过争论认为,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移山,我们可以选择搬家或绕山开道,这样更合乎实际,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宗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以适合学生特点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
一、提高学生阅读兴趣
格鲁吉亚杰出的儿童心理学家、教育家阿莫那什维利认为:衡量教师好坏的一条重要标准是你的学生是否有阅读的兴趣。如果大部分学生都不愿意阅读,那么这个教师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阅读,那他就是一个好教师;如果班上全体学生都喜爱阅读、热衷于阅读,那他就不仅是一个好教师,而且是一个优秀教师。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儿童的阅读就应从他们最感兴趣的故事入手,从听故事、说故事,读故事开始,逐渐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我在教学课文时,常把有关的故事带进课堂,例如给学生讲《女娲补天》时,引进《女娲造人》的神话,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此时提议下周开展讲神话故事比赛,课后,很多学生便会积极地去找这类书籍来读。
二、提供学生阅读机会
歌德说过“经验是永久的老师”。是的,“要学会游泳,就必须下水”,“要想获得一种见解,首先就需要劳动,自己的劳动,自己的首创精神,自己的实践”。“把读书的时间还给学生!把实践的权利还给学生!”这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呼唤。这就是说要想学生学会朗读,首先要给学生朗读的时间,让学生多读、充分的读。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在课堂中对朗读教学轻描淡写,一带而过,如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
早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叶圣陶先生就提出:“课文应当多编一些,让学生多读一些。一篇课文,老师给予引导、指导,让学生自己去读就行了。要改进教学方法,让学生多读多练,养成习惯。”吕叔湘先生在八十年代也说过相似的话:“教材要有相当数量,比现在增加一倍、两倍。要增加阅读量,让学生自己读。”多读,一是指课文读得遍数要多,要读正确、流利,读出语感;二是指要在课堂上挤出时间,读相关篇章,甚至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进行课外阅读的指导、展示与交流。学语文,没有大量阅读垫底,是难以达到质的飞跃的。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师曾多次在不同场合大声疾呼:“让每个孩子读通课文,这是阅读教学的底线,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职业道德,更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良心所在。”
三、选择适当教学方法
在选择教学方法时,教师要注意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寻找自己的个性特色,把握自身的客观实际情况,扬长避短。朗读功底好的教师,课堂可多用朗读法,善绘画的教师,课堂可适当运用绘画直观法。由此可见,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是提高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不管采用什么方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才是最为重要的。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不是一个被动机械的吸收课本里信息的过程,而是积极主动地从课文里吸收各类信息的过程。在阅读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包括引导、点播、范读以及必要的讲解和小结,以教材为载体,以语言训练为主要内容,针对教材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养成语系的习惯,掌握读懂句子、读懂文章的方法,并且把课堂中学到的读书方法运用到课外的阅读实践中去。教师要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进信息世界,把童心、童言、童趣还给学生,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迷人的九寨沟》一课作者分别从海子、山林、深秋景色三方面介绍九寨沟的。其中的第三自然段对山林的颜色描写,突出了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这一自然段,我是这样安排教学步骤的:①让学生自读,九寨沟山林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哪些词句体会到的?②小组或同桌交流。让学生思考更全面。③全班交流,体会九寨沟山林的绚丽多彩。④多种方式读,感受九寨沟山林的美。⑤小结,让学生说说自己怎样读懂第三自然段的。最后放手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自学其他自然段。这样方法符合新课标总目标提出的“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学习语文”,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为终身学习奠定了基础。
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培根说过:“凡有所读,皆成性格。”学生对文章的鉴赏感悟,都具有较强的个性化特点。在读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我们进行素质教育的希望所在。因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时鼓励学生提出与书中不同的见解,或者解决书中或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在阅读中,会对一贯的、公认的模式、结论提出异议的阅读能力其实就是学生的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经常性地进行这种“过滤”阅读,对他们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时常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已有定论提出悖逆性的新见解,启发学生寻找新奇角度,提出问题,打破思维定势。如学习《愚公移山》一课时,大家一致认为愚公这个人物有远大的抱负,面对困难能够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勇于克服困难。老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假如你是愚公,你会移山吗?为什么?学生经过争论认为,我们不一定非要选择移山,我们可以选择搬家或绕山开道,这样更合乎实际,也可以拥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建设美好的家园。
总之,在小学阅读教学中,要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宗旨,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以适合学生特点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为根本出发点,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江苏省盱眙县古桑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