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韵人生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newblu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本书,一辈子,传奇仍在继续。满腔崇敬,共品读这一路厚韵人生。
  ——题记
  孤陋寡闻的我在捧起这本书前仍不知周有光是一位怎样的作家,而他的人生又有什么故事,但当我沉浸在这朴实无华的文字间时,心中唯余敬佩与感动。虔诚读毕,掩卷赞叹,如此人生,方为传奇,而传奇仍在继续。
  从青果巷到纽约——辛勤攀登成就人生平台。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周老的人生都堪称成功与幸福,而这一切,始于周老的幼年时代。他是幸运的,生在历史即将巨变的时代却得享安逸;生在一个贫穷的年代却不愁生计,這对于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来说无比宝贵,而周有光也丝毫未曾辜负祖辈与父辈为他创造的优厚条件。他从小便饱读经典,成绩优异,在人生的蓄力阶段完成了给养的储备,这奠定了他一生不断进步的基调。当时,他以乡人身份,坐着与时代脱离几百年的独轮车,去当时国内绝无仅有的西式大学圣约翰大学就读,正是在那里的学习改变了他对所处世界的看法。了解的新思想与理念让他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使他在动荡之际仍能继续学习,这也是他经历了时代变革后仍能活跃在研究一线的重要原因。学成之后他更在日本、美国等地进一步深造,更深入、更立体地了解了国际先进观念思想和运作模式,这给他作为经济学研究工作者的职业历程带来了莫大的启迪和帮助。
  那个时代的人物——结交名士奠定人生积淀。这一篇章的描述也体现了周老见贤思齐的品质,正因为有如此众多的阅人处事,才造就了周老中庸而不平凡的人生态度与积淀。
  永不失落的欢欣——爱与志趣勾勒幸福生活。这一篇章中还有很多周老对家庭的记录,周游世界的感悟,对昆曲艺术的态度和对人生的认识,字里行间透着一种恬静与渊博,他那处变不惊的态度跃然纸上。支撑周老到百余岁高龄,这些温馨的记忆在他经历磨难的时候提供了精神的力量,可以说这些记忆居功至伟。有爱的人生,没有过不去的难关。
  风雨缥缈的岁月——历经沧桑品味世事无常。周老是幸运的,他在抗战时期的炮火惊魂中几度躲过了飞来横祸,用他的经济知识救国于实干。
  从大同到理想国——談史论证俯瞰大千世界。在当时那样一个浮躁的时代,周老仍能静下心来秉持客观去论述外国的客观情况,切中肯綮地分析优劣与可学习之处,并且从客观角度旗帜鲜明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指出方向,如此才学见识,如此良苦用心,委实令人感动、敬佩。
  汉语拼音的故事——半路出师树立不朽丰碑。周老对语言学的学术研究贡献诉说不尽,而在这之余更难得的是他所留下的精神:从经济学转到文字学,干一行爱一行,几十年潜心探索只为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未来当我们使用汉语拼音,享受拼音带来的便利时,莫要忘记周老和他的团队所做出的不可磨灭的贡献,并应时常以潜心致学、拥有济世兴邦胸怀的周老为榜样,自省而发奋,励志而图强。
  今年花开又一年——百岁之余回温又谱新篇。周老的一生,厚重如山,自成韵味。他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历经了一个又一个不同的时代,也作为伟大的创造者树立一座又一座丰碑。他是一个成功的人,是一个阅历丰富谦和睿智的人,更是一个知足常乐懂生活有情趣的人。他将工作、学习、生活分配得恰到好处。在百岁高龄之余仍然读书写作,堪称学术界一大奇闻。在结尾的一章中,他叙述了对晚年生活的希望与满足、对一路走来的感慨与领悟、对旧居旧人的思念以及不辍学习的心态。对于周老来说,即使生命结束也不会留有任何遗憾,但在天年未尽之时,他仍要继续这不声不响的学途。今年花开又一年,清流拾贝惹人羡,何妨忧及几时去,只需无憾走人间。
  厚,不足为奇;韵,不以为意。厚韵经年,平凡间不朽屹之。
  【作者系北京市育英学校高二1班学生,指导老师:王竹香】
其他文献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它支撑我们,指导我们,滋养我们。西方的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不仅使西方在此后几百年一直处于繁荣状态,而且为人类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他们在这种民主、开放的思潮中不断发展,促进近代民主制度的创立,工业革命的开展……这些成就的背后,都有着文化的支撑。一个重视文化的民族,才有生存发展的力量;一个重视软实力的国家,才有足以傲视世界的资本。  文化的力量不可
期刊
自恢复高考以来,现实性始终是高考语文命题的主旋律。密切联系现实,扣合时代的节拍,唱响时代的主旋律是高考命题者始终遵循的理念。而自2015年以来,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出现更是在原来联系现实的基础上强化了一步。如果说原来的作文命题仅仅是暗含社会现实的话,那么现在的任务驱动型作文则是对现实性赤裸裸的凸显。公民意識显性特征之一就是关注社会现实,参与社会发展。由此可见两者之间是密切相连的关系。  对于考生而言,
期刊
高考业已恢复40年了,但它所承载的社会期待丝毫没有减轻,舆论在其面前依然不能“淡定”。对于无数中国人来说,高考是“一次考试、终身缅怀”,怀念与感激,期待与反思,在這几天汹涌而至。  在某种程度上说,高考呈现“特殊”的一面,引发超乎寻常的关注,恰恰由于它是“正常”的。正常,体现在于高考本身的存在,就是对于知识改变命运这一常识的重申。尤其是在对社会流动性的讨论日益高涨的今天,高考所承载的不只是一次考试
期刊
高考作文的命题史,是语文教学思想变迁的一个侧面,其意义甚至超过了教学的业务层面,完全可以说,语文教学思想,也有“教育”层面的意义。  语文教學具有很强的人文性,比起一些理科课程,语文教学对学生的个性塑造或者人格塑造有更为直接和深刻的作用。让学生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自主选择、自由表达能力的人,还是让他养成按指令思考、用某种现成的、排斥个性的话语方式来说话?这个选择的困惑,仍然是语文教学未能解决的问
期刊
狄更斯曾经说过:“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同一件事情,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会有不同的结论。对于文学,也是如此。  在索契冬季奧运会闭幕式上,俄罗斯将本国十二位文学家请上通常只有娱乐明星的舞台,以表示对文学的重视。文学以一种超高姿态进入人们的视野,当人们正为之欢呼的时候,我却在想:文学,真的需要如此高姿态吗?  文学的高姿态,或许就是她走向歧途的开始。  春秋战国时期,
期刊
摊开手掌,阳光顽皮地从指缝间溜进来,在掌心绽放它那艳丽的光,直直地触动了我柔软的内心。  我静静地沐浴在这早春的阳光里,任凭那春在阳光中欢笑着,挑逗着,嬉戏着,在大地上晕染开来。  春是有自己的风格的,不同于其他季节。夏豪放却失沉稳,秋喜悦却多沉重,冬粗犷却缺温和,唯有春不紧不慢,轻柔的声音倒很合人意。  记忆中的春大抵都是这样罢。我像往常一样聆听那春的声音。  春的脚步太轻,有时候会让人察觉不到
期刊
技法指津  科普文是用深入浅出的方式介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知识和原理的说明性文章,具有科学性、文学性、通俗性的特点。科普文作为实用文体的一种,高考考纲主要从这四个方面来考查:  一、文章写了什么(筛选信息,概括要点);  二、文章怎样写的(分析文本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三、为什么这样写(鉴赏评价文本某些特色);  四、针对文本你有什么看法(探究)。  从设题的选点看,高考科普类文本阅读主要
期刊
祭文是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祇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主要为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颂扬他的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祭文是由古时祝文演变而来,其辞有散文、有韵语、有俪语。而韵语之中,又有四言、六言、杂言、骚体、俪体之不同。祭文出现于汉代。  古时的祭文在内容上可分四类,即哀悼死者、祈求降福、驱除邪魔、祈祷降雨,但多用于哀悼死者。因为祭文是哀悼死者的文辞,所以应
期刊
语文教材中的“假”课文,近期引发持续討论。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说明大众能自觉地检视语文基础教育。其实,“假”课文只是个案,比“假”课文更多的是“水”课文——语文教材中体现的文化含量不足、中华文化精髓不足,让教材有了“白开水”似的观感。  中国一直有着重视经典的教育传统。直至20世纪前期,许多人仍是自幼就阅读中国文化中那些最重要的著作。  历史学家顾颉刚3岁时,他母亲就开始教他读《三字经》《千字文》
期刊
我是一个爱植物的人。爱植物,自然就会更爱它们开放的花朵——这种自然演化的一个美丽奇迹。植物最初出现在地球上时,是没有花的。直到一亿多年前,那些进化造就的新植物才突然开出了花朵。虽然,对于植物本身来讲,花是因繁殖的需要產生的传播策略。但人从有最初的文明以来,就在赞叹花朵匪夷所思的结构,描摹花朵如有神助的设色,提炼或模仿令人心醉的花香。  是的,我就对观察和记录植物上瘾已经好些年了。有朋友善意提醒过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