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法记》相关论文
中国古代山水画有着相当辉煌的成就,古代大家对山水作品有其独到的见解,文章将通过对五代时期荆浩《笔法记》的品读、北宋郭熙《笔法......
一、论气韵生动对用笔的影响荆浩在《笔法记》中指出画有六要:“气韵思景笔墨。”他以少年和老人的对话的形式叙述,借老人之口来表......
"搜妙创真"是五代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的关于山水画创作的重要论点之一,它精辟地描述了山水画创作过程中主体与客体交感,互会直......
“真”这一词汇深入人心,“真诚”“真情真意”“真实”“真理”“纯真”“真善美”“求真”,自古以来,人们仿佛把美好的一切都赋......
本文是对中国古代画论《笔法记》中"图真"理论的研究。作者以一个绘画创作实践者的目光,通过对《笔法记》作者荆浩时代的画坛进行重......
五代时期山水画家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了“度物象而取其真”这一美学命题,由此,“真”作为一个审美范畴在中国绘画美学史上得以首......
被认为是“美国绘画的凯旋”的抽象表现主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被波普运动所取代,在中国,这一类型的实践与其它前卫实践一起始于七、......
中国画的“笔墨”不只是技术层面的表现方法,更应该是中国画审美意义上的典型特色。虽然在中国画发展史中有“丹青”和“水墨”两种......
上世纪60年代林语堂的《笔法记》英译A Conversation on Method是一部拓荒之作,是向西方人介绍中国山水画理论的重要学术工作。(五......
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中.“理”字的出现频率是很高的。早在南朝宋宗炳的《画山水序》中就有“神超理得”、“理入影迹”、“闲居理气......
荆浩绘画美学的开拓性陈代湘滋兴于魏晋南北朝的山水画,在中国这块特殊的土壤上,发展成了中国绘画的主流。明人周履清说中国画“山水......
“心斋”“坐忘”是庄子思想的基本范畴,其修养历程是由外而内层层递进的内省过程,主要内涵是虚静空明,终极目标是与道合一。以虚静空......
在中国水墨山水画发展过程中,五代画家兼画论家荆浩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荆浩的水墨山水画不仅开创了中国北方水墨山水派,影响深远......
本文以《笔法记》核心论题"何以为似,何以为真"为起点,对荆浩开创绘画"似"与"真"的比较作具体考察与探究,寻绎"真"与"物象之原"理......
不晓得五十春秋意味什么,发生过什么,又有什么在心底留痕?一个人从出生到五十岁,是一团新生的火种、到燃烧得越来越炙烈旺盛、再到......
"度物象而取其真"是荆浩《笔法记》中最有价值的美学命题。"度"是一种当下圆成的直觉观照;"取"不是人为的获取,而是顺应地禀受,是......
<正>作为艺术表现,用笔用墨是中国画的基本功。历代画家、评论家无不对笔墨加以重视,但有人把笔墨强调得过分,认为只要笔墨好,其他......
<正> 我国美术界近年来出现了一种颇为引人注目的新理论,这就是“意象艺术”论。它认为中国传统美术是“意象艺术”,其思维方式是......
回 回 产卜爹仇贱回——回 日E回。”。回祖 一回“。回干 肉果幻中 N_。NH lP7-ewwe--一”$ MN。W;- __._——————》 砧叫]们......
本文从读《笔法记》说到中国画的笔墨问题,指出笔墨已经成为中国山水画精髓所在,但需要打破成法,进行新的创造,才能适应现代山水画......
一、气的生命化宗白华先生说,"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一语道破了中国传统艺术中"气论"的本质.和"道"的历史来源不同,"气"的原始意义是可视、......
荆浩在《笔法记》中通过对核心概念“似”与“真”的比较,厘清了二者的内涵与特质,从而论述了两种绘画路径。作者认为,对东西方绘......
ue*M#’#dkB4##8#”专利申请号:00109“7公开号:1278062申请日:00.06.23公开日:00.12.27申请人地址:(100084川C京市海淀区清华园申请人:清......
<正> 一、笔墨——笔与墨1.笔墨就像每座城市里都有一个最为繁华的闹市区一样,笔墨是中国画的闹市区。中国画经过长期的历程,终于......
荆浩《笔法记》是中国山水画走向成熟时期的重要理论著作,是书借"石鼓岩子"之口传授笔法,立意奇特不落凡俗。其画论包括:图真,六要......
受明末园林美学的启发,为使当代建筑在民族性与现代性之间达至更抽象的平衡,尝试直接取法中国传统山水美学的新路径。借助五代荆浩......
<正>南朝宗炳在其山水画论《画山水序》中提及,山水画创作需要表现创作主体对于山水物象的"神思",即"畅神说"。在其看来,山水形态......
从来的中国绘画史都是试图客观地叙述按时间进程排列的现象的历史,我们固然十分需要这样的历史,也有许多前辈为我们整理出一本本颇......
<正>一中唐以来,在绘画领域出现的一个重要的趋势,是山水画中自然主义的兴起。如果要追踪中国绘画中的自然主义风尚的话,当从南朝......
<正>在对绘画意象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了绘画意象完全是老庄哲学及魏晋玄学在造型艺术领域里的集中反映。我们且先了解一下意象的......
<正>由中国国家画院、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联、中共济源市委、济源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荆浩国际学术论坛,于2012年12月8......
本期选刊的两篇文章均围绕中国绘画史上的"重要"人物展开,如何见出新意是极见研究功力的。林通雁的《荆浩与太行山》,通过对近年相......
<正>荆浩究竟生于何时,卒于何时,这在中国美术史上一直是个谜。对此,张文君、田同旭、马鸿增等先生都发表过自己的看法。近年来,我......
<正> 于安澜,原名于海晏,字安澜,1902年10月生于河南省滑县,1999年8月于开封逝世,生前系河南大学教授。于安澜先生不仅是我国著名......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1]。李可染主张山水画写生、创作得意境才可得其魂魄。这一美学主张正和一千多年前荆浩的"度物象而取其真"......
<正>一荆浩的《笔法记》以图真论为中心,是一部探索水墨山水画的经验总结。在绘画实践中,他注重笔墨并重,并提出"气、韵、思、景、......
<正>荆浩,是我国五代后梁时期杰出的山水画家和美术理论家。他不仅以气势恢弘的北方画风在绘画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而且以其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