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龛手镜》相关论文
从金人邢準《新修系音引证群籍玉篇》和金人韩道昭《改饼五音类聚四声篇海》考察,《龙龛手镜》有辽刻和宋本之分,《类篇》有古本和今......
《龙龛手镜》是一部争议较多的辞书,对它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文章从辞书体例上对《龙龛手镜》进行全面的考察,发现它在归部、检字......
《龙龛手镜》是为识别手写佛经疑难俗字而作的一部字典,是脱离了原文背景的文字汇编。所收录的文字大多形体怪异,难以辨识。《可洪音......
《六度集经》是三国时代东吴康僧会编译的一部佛本生故事与佛传故事集,当代学者蒲正信曾专门为其作详细注解,但对其中一些词语的训释......
随函音义是指附于佛经函末或卷末,对佛经中疑难字词进行注音、辨形和释义的一种音义体。现存《思溪藏》附载有大量随函音义,其中保......
较之旧版八卷本《汉语大字典》,2010年出版的新版九卷本《汉语大字典》在增收漏收之字,统一字形,纠正错误的读音、义项、例证等方面均......
切身字为梵汉对音时所造的译音专用字,其对于汉字学和音韵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龙龛手镜》集中收录了部分切身字。本文利用《大......
公元938年,占领北京的辽太宗将唐幽州城(今北京西南广安门一带)升为“南京”,又称燕京。1012年(开泰元年)改称南京析津府。街道分大街、......
中华书局1985年影印出版的《龙龛手镜》是目前最通行的一个本子。本文通过引用传世字书、韵书、佛典音义书的注音和释义,以及对照......
《龍龕手鑒》是遼代僧人行均所寫的一部字書,在我国字书编撰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龍龕手鑒》本名《龍龕于鏡》,《龍龕手鏡》成書時......
<正>2004年4月至6月,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市中心的古井群进行了考古发掘,在编号为J7的古井中清理出一批东汉简牍,共四二六枚,其......
北魏太和二十年《姚伯多兄弟造道像碑》,道像附刻长篇造像记,是研究我国道教历史和早期道教造像极为重要的材料。原石今存陕西耀县博......
<正>读佛经的人,对经文中经常出现的"蚖蛇/虺蛇""毒蚖/毒虺""黑蚖/黑虺""四蚖/四虺""四大蚖蛇/四大虺蛇"等语词,大概都不陌生,"虺"......
部首从产生到发展、完善经历了漫长的时期,秦汉时期是文字学的繁荣时期,出现了各种字书及童蒙识字课本,为《说文解字》的诞生奠定......
辽代佛学字书《龙龛手镜》的写作地点为蔚州金河寺 ,该书对佛学传播和辽与朝鲜的文化交往发挥过重要作用 ,宋代最早的刻本产生于北......
《悉昙字记》,又名《南天竺般若菩提悉昙》(据书名下的小注),一卷。唐山阴沙门智广撰,撰地五台山。收入《大正藏》第五十四卷。《......
《龙龛手镜》存在着许多不妥之处,本文从四个方面进行了论述:(1)注音上有误;(2)释义上有误;(3)引文上有错误;(4)收录、辩识或处置文字上......
《龙龛手镜》又名《龙龛手鉴》,是辽代僧人行均为了研读佛而编纂的一部字书。①行均,俗姓于,字广济,幽州人。此书完成的具体时间我......
辽代僧人行均所撰写的《龙龛手镜》是我国字书发展史上极为重要、极具特色的一部字书。不仅收录了大量罕见的疑难俗字,而且也收录......
虽然《龙龛手镜》和《广韵》体例、性质、成书时间地点等差异颇大,但经对比研究发现,两书中很多字的读音、释义完全相同,由此推测两书......
明代陈士元辑录的《古俗字略》和辽代释行均所作的《龙龛手镜》同为异体字字典,二者关系密切。通过对比研究《古俗字略》和《龙龛手......
《龙龛手镜》是为识别手写佛经疑难俗字而作的一部字典,是脱离了原文背景的文字汇编。其收录的文字大多形体怪异,难以辨识。《可洪音......
《龙龛手镜》是行均于辽圣宗统和十五年,即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为方便佛徒研读佛经而编纂的一部汉字字书。《龙龛手镜》直音......
《龙龛手镜》中的又音字数量众多,统计分析其收字情况、特点,并通过释例,从行讹、通假、误读等方面初探其成因,对深化《龙龛手镜》音义......
<正>所谓避讳,就是语文生活和行为方式中的禁忌,如东汉光武帝名秀,时人便讳"秀"为"茂",将"秀才"改称为"茂才"。古代避讳作为一种在......
《龙龛》俗字研究历来广矣,但是关于其术语“正”的专门研究还没有人做过系统的探讨,基于此,木论文的写作也就有两个主要的切入点:......
沈括《梦溪笔谈》收录的《龙龛手镜》是传世的重要辽代佛学字书。该书为辽代名僧行均编撰 ,对唐《玉篇》、《干禄字书》和《一切经......
本文认为魏晋南北朝是汉语词汇史上一个重要的过渡阶段。在此时期,大量的佛经汉译,给汉语词汇带来了不少新因素。为此,对当时译经中的......
中国古代字书中存有不少疑难注音释义,它们影响了字书作为工具书的价值,也给后代字书编撰造成了负面影响。文章选取古代五部字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