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性研究相关论文
本文对国内外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反思.论文首先分析了国外研究的发展路径、关注焦点和研究范式,指出国外研究主要是多学......
鉴于《易经》文本自身的歧义性和含混性,无法做出统一的标准英译本。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述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从《易......
翻译批评是连接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桥梁和纽带,翻译批评从本质上说是建构性的。文学翻译批评研究应以描写翻译学的理论框架为基础......
1923年郭沫若在《创造季刊》上发表雪莱译诗八首,广受欢迎。从描写译学角度出发,通过对原诗和译诗文本内外因素的描写性分析,重建翻译......
以元认知理论为理论基础,分别从认知、心理和策略三个模块,对学生在听力过程中各个阶段的心理表现做了描写性研究。最后提出构建以......
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案例,从课程设置、教材、教学对象、师资、教法、评估以及课程后调研等七个方面对对安徽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设的E......
在切斯特曼规范划分的基础之上,提出一套由期待规范、责任规范和关系规范共同构成,将文化、译者与文本三种视角融于一体的文学翻译......
现在,翻译研究已不再仅仅同语言相关,翻译研究著作的写法也与以前大为不同。翻译已真正成了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学者们把翻译放在不同的......
文学翻译不仅以归化或异化为评价标准,还要看其是否传递了文本的意图和风格。而对于一些特殊文体作品的翻译,就更要体现其特有的文体......
<正> 《语文建设》1991年第5期发表了龚千炎、周洪波、郭龙生三位先生的文章《发展链:语言规范的本质》(以下简称《发展链》)。该......
本文梳理了《西厢记》在英语世界译介的历程,从书名的翻译、源语文本的选择、文化意象、误解与误释、译者对读者的操纵等方面进行......
《简·爱》是英国文学史上的珍贵文化遗产,通过前后40多次(不完全统计)的节译,全译,编译等形式,这笔珍贵的文化遗产传入中国,成为......
20世纪50年代以来,汉语抽象名词研究分为描写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三类。抽象名词的描写性研究围绕着抽象名词如何界定......
雪莱诗歌翻译在中国已有百年历史。1911年苏曼殊以五言古体诗形式初译雪莱一首短歌。本文在吉迪奥.图里的描写译学原理和翻译常规......
松本克己(1998)曾提出“汉日形容词均可视为动词的下义概念词”这一论点。本文首先以这种论断为切入点,分别从形容词和动词、以及......
本文以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为观照,以许渊冲的英译唐诗《无题》为研究案例,力图重构译诗的翻译策略和翻译规范,探索古诗英译的描写......
自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学者吉迪恩·图里提出了系统化的翻译规范理论以来,翻译规范理论就成为了现代翻译研究“绝对必要的概念”。图......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广义文化误译的一个切面,即政治意识形态、文学审美、价值观、宗教及艺术形象五方面的思想文化误译。区别于纯技术......
鲁迅先生是中国20世纪文化、文学、思想领域无法回避的重要人物。其创作影响了之后无数的作家。就小说创作而言,先生的作品同样有......
奈达的译学思想在中国翻译界一向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但他本人最近宣布“我的观点已经发生根本变化”。奈达学术观点的这一变化无疑会......
本文从多元系统理论的新视角引入描写性翻译批评方法论,介绍其着眼点,批评方法和适用范围,并运用这种方法论从全新的视角对跨越近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