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子平相关论文
<正>一近年来在大陆出版界、文化界仿佛兴起了"打捞"记忆的热潮。大量回忆录、口述实录、传记类的出版物(包括文字的和影像的)纷纷......
我们一直致力于发现“先锋”到底是什么?它越是飘忽多变就越是引起我们探寻的兴致。这倒像是查字典,一个模糊的词总是勾连着另外......
龙扬志:很高兴邀请著名学者黄子平先生来暨大文学院作讲座,对黄子平先生不需要太多的介绍,从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同行和同学都知道他......
<正>这是我二十多年前的一本文学评论选。经历了世界、社会和文学的持续巨变以后,再重读这些文章,真是不由得要感慨人世的叵测和无......
2012年5月7日晚,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黄子平先生在汕大学术交流中心三号会议室假座新......
2018年6月10日晚,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教授黄子平在汕头大学图书馆报告厅作学术讲座《中国现代文学的幸福家园》......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八十年代徐勇:在您和钱理群、陈平原老师提出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范畴或框架中,八十年代文学是处于一......
<正>近日为会议准备主旨发言,翻阅北京大学出版社二○○四年版《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真的感慨万千。这册小书,乃......
<正>2016年9月至今,新锐小说家葛亮的长篇小说《北鸢》引发了媒体和读者的广泛关注,在近半年的时间里,各大媒体上也发表了诸多书评......
本文力图探讨黄子平独特的批评特点,即"灰阑"中的批评视角。其一是批评语言的个人化色彩;二是批评的历史深度;三是边缘立场的人文关......
<正>李杨:今天的讨论,题目好像有些抽象:文化理论与经典重读,但我们的问题将主要围绕《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这本书展开......
黄子平的文章敏锐、严谨、漂亮、微言大义,读后禁不住让你掩卷沉思、回味无穷。《病的隐喻与文学生产》就是这样一篇佳作。此文脉络......
隐喻(metaphor)原意是用音词系代表与其字面意义不同的事物。意大利学者维柯把隐喻看成人类思维进化中的一种形式,是一种领悟相似......
期刊
<正>在美国任教的华人学者唐小兵教授主编的《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下称《再解读》)一书,1993年由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期刊
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一书,初以《革命·历史·小说》书名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以现名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再版。该书是八......
自从一九八五年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联名发表《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长篇论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逐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批评家黄子平在文学批评的风格上具有一种审美体验的印象主义特征,尤其在上世纪80年代的批评作品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从这一时期......
一部小说究竟应该从哪里开始?戴维·洛奇在《小说的艺术》中指出了小说开始的多种可能性:风景、人物对话、自我介绍……甚至从句......
正如普列汉诺夫曾经说过的那样,每个时代都有自己中心的一环,都有这种为时代所规定的特色所在。现代民族的形成和崛起在世界范围内......
<正>这一卷《越界言论》,编辑部要我写一些类似自述或自传文字。虽然在三十年代,不少作家三四十岁就编《全集》写"自述",但今天人......
<正> 一个符号只能有一种意义吗?它可不可能因为出现在不同的时空脉络和解读策略中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呢?在黄子平和吕正惠对刘索拉......
由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开始的一个历史进程,使中国文学获得了与世界文学相通的“共同语言”。文学不再是各自封闭的环境里自生自灭的......
<正>在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现代文学""当代文学"以及"20世纪中国文学"这些概念,并非一开始就存在,而是在特定时期特定历史语境中提......
<正> 概念的建立首先是方法更新的结果,概念的形成、修正和完善又要求着新的方法.客观发生着曲历史与对历史的描述毕竟不能等同.任......
<正> 伴随着新思想的传播和现代自然科学的引入,艺术思维的现代化也就开始了.艺术形式的兴废、探索、争论,只能被看作是这一内在的......
<正>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出杨庆祥:我们还是从80年代谈起吧,一般来说,每个时代都有它主导的问题意识,您觉得80年代的问题意......
【正】 这一代人——我指的是出生于50年代,在“文革”中度过了青少年时代的一代人。从50年代的纯真到60年代的狂热到70年代的沉沦......
黄子平:各位晚上好!今天由我来主持,我是主动申请兼座谈的主持的。我是谢老师四十多年的弟子兼张志忠的师兄,和王晓明也是将近40年......
黄子平,一九四九年生于广东梅县,二十岁时去海南岛农场当工人,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后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以后师从谢冕先生攻读硕士......
<正>台湾常用的网络社群FACEBOOK和IG,有种"追踪"(类似大陆公众号的"关注")的按键,点选它,日后便能自动收到对方的动态和发文。这......
由上海大学当代文学研究中心、纽约大学中国研究中心、现代中文学刊杂志社联合主办的“重读赵树理:问题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