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大学生从大一到大三2年期间心理症状由阴性转变为阳性的流行现状及影响因素,为高校完善心理筛查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UPI的分类标准,将第一类型可能有严重心理问题定义为心理症状阳性,除第一类型以外的定义为心理症状阴性。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某医科院校大一全体新生,于2015年10月采用自编人口学问卷、大学生人格问卷(UPI)、抑郁自评量表(SDS)、自杀行为问卷(SBQ-R)、家庭功能量表(APGAR)、心理复原力量表(ERS)、自我暴露量表(DDI)进行调查。根据UPI筛选出心理症状阴性的学生,之后于2017年11月进行UPI的第二次施测,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情况。结果两次施测共获得有效样本2194人,有效率为92.34%,大一心理症状为阴性的大学生到大三心理症状转变为阳性的检出率为15.27%。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为女性(OR=1.659,95%CI:1.270~2.166)、有精神疾病家族史(OR=1.819,95%CI:1.108~2.988)、入校前接受过心理咨询(OR=2.745,95%CI:1.577~4.779)、自杀风险(OR=1.186,95%CI:1.090~1.289)、自我暴露程度(OR=0.977,95%CI:0.962~0.992)是大学生心理症状阴性转阳性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对于心理症状为阴性的大一新生,性别为女生、有精神疾病家族史、入校前曾接受过专业心理咨询、自杀风险相对较高以及自我暴露程度相对较低是心理症状由阴性转阳性的高危因素,针对这些高危人群应予以重点关注,及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防患于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