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比较ARH与LRH治疗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生存结局差异,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评估LRH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广泛全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RH+PLD)治疗的早期宫颈鳞癌患者的住院资料及随访资料,分为ARH组和LRH组,其中ARH组132例,LRH组5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估计出血量、切除淋巴结数目、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尿管留置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以及病理特征的差异。应用Kaplan-Meier方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生存曲线的差异;用两个率比较的正态近似法比较两种手术方法3年生存率、3年无病生存率的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与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绘制SCC-Ag预测早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结果:1.宫颈鳞癌患者年龄呈单峰分布,本研究中26-65岁之间均有发病,中位发病年龄为45.5岁。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LRH组未发生需中转开腹手术病例。ARH组有132例患者,LRH组50例,在年龄、BMI、腹部手术史、FIGO分期、术前HPV感染情况、SCC-Ag阳性等基线材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ARH 组平均手术时间 261.89±64.21min,LRH 组为 306.64±86.56min,P=0.001;ARH组平均切除淋巴结15.42±7.36个,LRH组为12.04±6.96个,P=0.006;ARH组平均术中出血量467.58±451.27ml,LRH组平均术中出血量214.2±271.32ml,P=0.000;ARH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3.11±0.69天,LRH组为2.04±0.73天,P=0.000;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ARH组发生术后发热的例数为127例,LRH组为43例,P=0.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RH组发生术中大出血的例数为28例,LRH组发生术中大出血的例数为3例,P=0.01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RH组发生切口愈合不良的例数为14例,LRH组无切口愈合不良的并发症发生,P=0.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RH组和LRH组发生尿路感染、输尿管损伤、肠管损伤、淋巴水肿、肠梗阻、深静脉血栓形成、阴道残端愈合不良等并发症的差异比较均无显著性,ARH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为50例,LRH组总体并发症的发生例数为6例,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ARH组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直径≥2cm的例数为56例,LRH组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直径≥2cm的例数为9例,P=0.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余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宫颈深层间质浸润(>1/2肌层)、脉管癌栓、宫旁浸润等项目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5.AR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53.5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93.2%,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1.7%,LRH组中位随访时间为48个月,3年总生存率为9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92.3%,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3年生存率无明显差异,P=0.556;3年无进展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8。6.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表明脉管癌栓(P=0.000)与SCC-Ag 阳性(P=0.038)是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7.SCC-Ag对早期宫颈鳞癌盆腔淋巴结转移有较好的临床预测价值,SCC-Ag截断值为3.0ng/ml时,预测效果最佳。结论:1、ARH在清扫淋巴结数量及手术时间上优于LRH,但是LRH在术中出血量、胃肠功能恢复、腹部切口愈合及术后总体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较ARH有优势;两种手术方式均能够有效清除肿瘤细胞,保证手术的根治性;两组患者术后3年总生存率、3年无病生存率无明显差异;LRH可应用于治疗早期宫颈鳞癌,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2、盆腔淋巴结的转移与脉管癌栓、术前SCC-Ag 阳性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