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以往研究大量使用的功利性道德情境的得失情况加以反转,形成非功利性道德情境。通过实证方法考察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情况,以道德判断的双过程理论为理论基础,考察这种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中是否存在情绪,以及外在情绪背景对这种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是否存在影响。实验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研究一考察无情绪背景时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情况,以反应时特点为依据初步考察这类道德决策中是否存在情绪;研究二考察外源性情绪(积极、中性、消极)对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的影响;研究三分别对研究一和研究二进行了功能磁共振成像实验,以探索背后的脑机制。结果表明:(1)在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个体的道德决策(道德判断和行为选择)倾向以理性道德决策为主,处于中等水平唤醒度的情绪背景对于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决策的决策倾向不存在影响;(2)与非功利性中性情境相比,对非功利性道德情境的道德判断会诱发个体的道德情绪,行为学上,这种道德情绪的平均反应时间显著快于中性情境下的情况,脑机制上这种道德情绪主要以杏仁核、角回等为主;(3)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理性道德判断是由认知过程主导的,非理性道德判断是由情绪过程主导的。行为学上表现为个体在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理性道德判断的平均反应时间要显著慢于非理性道德判断的平均反应时间;脑成像上表现为理性道德判断的脑成像基础主要为背外侧前额叶等与认知加工过程相关的脑区,非理性道德判断的脑成像基础主要为海马旁回和额内侧回等与情绪性加工相关的脑区,但这种非理性判断与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义性道德判断存在本质上的差异;(4)情绪背景对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存在影响,主要体现在消极情绪对理性道德判断的平均反应时和脑激活情况均存在影响。在消极情绪影响下,个体在非功利性道德情境下的理性道德判断存在认知和情绪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