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电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对低强度深蹲干预效果的影响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运动医学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minming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低强度深蹲训练是临床常用运动康复方式,其与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结合可进一步增加肌肉质量、提高肌肉力量,但提高神经肌肉适应性的效果有限;而肌肉电刺激(electrical muscle stimulation,EMS)是增强目标肌群肌肉激活程度的有效手段。由此,本研究主要探讨结合BFRT或EMS,以及联合使用BFRT及EMS的深蹲训练对健康青年男性下肢肌肉体积及功能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比较不同深蹲方式对肌肉影响效果以制定更适合术后康复患者、老年人等无法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特殊人群的运动处方,以期为结合性深蹲训练在临床康复中的推广应用提供研究基础。研究方法:本研究招募40名无规律运动习惯健康男性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将受试者随机分为血流限制训练组(BFRT)、肌肉电刺激组(EMS)、肌肉电刺激结合血流限制训练组(COB)及对照组(CON),每组各10人。均进行5次/周,共6周的低强度深蹲训练(25%1RM),并分别在干预前、后对受试者下肢相关肌肉体积和功能相关指标进行采集。通过测量、分析6周干预前后两侧股直肌及股二头肌横截面积(cross-sectional area,CSA)、肌肉厚度(muscle thickness,MT)、均方根振幅值(root mean square,RMS)等指标变化(各指标分别以L-RFCSA、R-RFCSA、L-RFMT、R-RFMT、L-BFMT、R-BFMT、L-RFRMS、R-RFRMS、L-BFRMS、R-BFRMS表示),阐明不同深蹲方式的影响效果及机制。各组干预后指标组间比较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two-way ANOVA),若各组原始数据符合方差齐性,组间显著性检验采用LSD检验,若各组原始数据不符合方差齐性,则组间显著性采用Tamhane′s T2检验。当双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时,进行简单效应分析。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研究结果:(1)干预前后肌肉体积变化:(1)与干预前相比,CON组L-RFMT、R-RFMT、R-BFMT显著性增加(P<0.05);EMS组L-RFCSA、L-RFMT、L-BFMT、R-BFMT显著性增加(P<0.05);BFRT组及COB组L-RFCSA、R-RFCSA、L-RFMT、R-RFMT、L-BFMT、R-BFMT均显著性增加(P<0.05)。(2)干预后,与CON组相比,BFRT组L-RFCSA、R-RFCSA、L-RFMT、R-RFMT、L-BFMT、R-BFMT均显著性增加(P<0.05)。与EMS组相比,BFRT组及COB组L-RFCSA、R-RFCSA均显著性增加(P<0.05),BFRT组L-RFMT、R-RFMT、L-BFMT、R-BFMT均显著性增加(P<0.05);COB组L-RFMT、R-RFMT、L-BFMT、R-BFMT均显著性增加(P<0.05);与BFRT组相比,COB组R-RFMT显著性增加(P<0.05)。(2)干预前后肌肉激活程度变化:(1)与干预前相比,CON组L-RFRMS、R-RFRMS均显著性增加(P<0.05);EMS组L-RFRMS、R-RFRMS、L-BFRMS、R-BFRMS均显著性增加(P<0.05);COB组L-RFRMS、R-RFRMS、L-BFRMS、R-BFRMS均显著性增加(P<0.05)。(2)干预后,与CON组相比,EMS组L-RFRMS、R-RFRMS、L-BFRMS、R-BFRMS均显著性增加(P<0.05);与BFRT组相比,COB组L-RFRMS、R-RFRMS、L-BFRMS、R-BFRMS均显著性增加(P<0.05)。研究结论:(1)6周EMS结合低强度深蹲训练在促进肌肉肥大方面效果有限,增强肌肉激活程度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2)6周BFRT结合低强度深蹲训练在促进肌肉激活程度方面效果有限,促进肌肉肥大效应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3)6周联合使用BFRT及EMS进行低强度深蹲训练是促进肌肉肥大和增加肌肉激活程度均是影响训练效果的重要因素,且训练效果优于6周EMS结合低强度深蹲训练和6周BFRT结合低强度深蹲训练。联合使用BFRT及EMS进行低强度深蹲训练可成为改善术后康复患者、老年人等无法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特殊人群神经肌肉功能的有效手段。
其他文献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四种方案来诱导PAPE产生,测试实验前后的相关指标,通过对比干预后wingate无氧功率的变化来确定每种方案诱导PAPE产生的最佳时间,以及PAPE效应大小,探寻不同性别产生PAPE效应的差异。研究方法: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19名学生(男10名,女9名)进行四种方式热身干预:(1)对照方案(CON):5分钟的常规热身后,分别在第4分钟、8分钟、12分钟测30秒WAnT,结束后
研究目的:体育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以后常出现肌肉力量下降和膝关节功能受损,不仅可以使有高强度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和比赛,甚至会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影响运动员生理健康,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受伤的运动员而言,传统的高负荷抗阻训练可能会增加关节机械应力,引起明显的关节疼痛。且在康复早期,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可能会增加再损伤风险。因此,探索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更有效的康复方式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血流阻断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简称"BFR")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康复治疗、大众健身领域,它是通过在短时间限制静脉血流量的条件下,采用较低的训练强度刺激肌肉生长,改善肌肉功能的一种训练方法,目前针对血流阻断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肉力量和体积上,对有氧能力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更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数据证明,不同血流阻断程度尤其是最佳水平的
研究目的:阻力训练是增强运动员力量和肌肉围度的主要方法,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70%1RM(1RM表示只能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的重量可以促进肌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低负荷抗阻训练结合定量血流量限制能促进肌肉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这种训练方法称为之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或加压训练,是在运动过程中使用特定的加压装置对肢
研究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反馈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已成为科学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备战现已进入冲刺阶段,从我国冬季项目的开展情况看,虽然已在自由式空中技巧和单板U型槽两个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所获奖牌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冰上项目,奖牌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雪少冰多",整体面临"雪弱冰强"的竞技格局,迫切需要深化
研究目的:血流限制性训练是一种以外加压力进行训练的新方法。它通过较低的负荷强度刺激,达到提高肌肉力量与肌肉围度的作用,并对有氧能力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但对血流限制性训练对人体有氧能力的研究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特别是从运动训练学的视角进行研究存在不足。为此本研究,从运动训练学视角,就前人关于血流限制训练对人体有氧能力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从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手段和训练负荷等四个方面
加强高校作风建设是推进高校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课题,是发展党的教育事业的关键一环。当前,高校作风建设仍存在观念淡薄、持久性不足、执行力不够等突出问题。推动高校作风建设就是要加强高校思想建设,推进高校正风反腐肃纪工作,并加强高校作风制度建设,多方联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确保高校作风建设落到实处。
研究目的:分析对比不同训练负荷下单侧肢体血流限制训练对对侧肢体肌肉SMO2指标变化,探讨单侧上肢不同负荷血流限制训练过程中对侧上肢肌肉SMO2变化特征,为血流限制训练的使用提供实验和理论参考。研究方法:选取某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右利手40名男生作为受试者(年龄23.04±2.34years,身高177.38±3.70 cm,体重74.23±4.32kg,训练年限4.23±2.13years)。采用
研究目的:探究血流限制(BFR)结合低强度抗阻训练对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血压和血脂四项影响,并进行血压和血脂四项改变的相关性研究。研究方法:研究对象:选取48只4周龄雄性清洁级自发性高血压(SHR)大鼠,全部大鼠按照国家标准啮齿类动物饲养,6只一笼,分笼饲养,自由进食和饮水。每日早晨10点投喂饲料,饮用水每天更换一次,垫料隔天更换一次并对饲养笼进行清洗消毒。动物实验室的温度为20±3℃。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