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赋能冬奥雪上项目科学化训练的实践探索

来源 :第十二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墙报交流(体育信息分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gou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随着科技的进步,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实时数据反馈为教练员和运动员提供了客观的量化标准,已成为科学训练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北京冬奥备战现已进入冲刺阶段,从我国冬季项目的开展情况看,虽然已在自由式空中技巧和单板U型槽两个项目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所获奖牌主要集中在短道速滑、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等冰上项目,奖牌数量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雪少冰多",整体面临"雪弱冰强"的竞技格局,迫切需要深化雪上项目的科学化训练研究以助力"雪上突破"。鉴于此,本研究拟总结与梳理数据赋能冬奥雪上项目科学化训练的实践探索,为我国雪上项目备战2022年冬奥的科学化训练提供指导与借鉴。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以"snow sports or skiing or Snowboard or Alpine skiing or Cross Country skiing or Biathlon or Nordic Combined or Ski Jumping or Freestyle skiing"且不含"injury"为主题词,分别对Google Scholar、Web of Science、Ebsco等数据库所有年份进行全面检索,检索时间为2021年3月2日-3月6日,纳入公开发表的英文类期刊文献(系统综述、元分析、随机对照实验等)作为理论依据。围绕雪上项目运动员训练过程中专项能力参数的采集、测试与分析等问题,采用网络与电话等方式,访谈10位从事滑雪项目研究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专家,为本研究提供重要的专业指导和知识支撑。研究结果:数据赋能冬奥雪上项目的科学化训练实践主要集中在:(1)专项力量训练层面,通过可视化的训练剂量,如,基于可穿戴式血流限制训练仪调整血流限制技术的施加压力、负荷强度等参数,有效提高下肢肌肉力量和预防运动损伤;(2)专项耐力训练层面,通过低氧仓调节氧分压营造低氧环境,模拟耐力训练的"高住低练"环境,既可提高其摄氧量与氧利用效率,也利于监控实验室环境下的机能状态,还便于运动员训练转换场地、节约训练成本;(3)技能训练层面,主要基于惯性传感器、定位追踪、云计算、无线传输等前沿技术,突破了雪上项目比赛的自然环境限制,实现运动学和动力学参数全程实时的量化,为技术动作优化与训练监控提供了客观数据;(4)心理训练方面,应用一系列无创电刺激技术,如,经颅直流电,提升大脑皮质的兴奋度;构建互动式的实战性场景,在事先采集比赛地的基础信息(比赛举办地地形、气候等)的前提下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泛现实技术领域的VR技术、AR技术)应用于比赛场景的模拟,实现运动员感官与虚拟的比赛场景间自主的互动,使其达到接近于实战状态下的应激水平;借助高精度医疗设备开展神经活动计量式分析(如,脑电分析);(5)训练监控方面,基于可穿戴式的近红外光谱分析仪实时监控活动肌群的肌氧饱和度,从而客观反映肌肉氧化能力的变化;通过心率变异性精准反映训练负荷强度与疲劳程度,以避免产生过度疲劳和最大限度激发运动员的运动潜能。研究结论:冬奥雪上项目训练实践已经率先实现或部分实现了数据赋能,主要集中在下肢力量训练可视化,有氧耐力训练环境模拟等体能发展与改善,基于可穿戴等前沿技术的动作优化与监控,借助现代科技手段的刺激大脑皮质兴奋、模拟比赛场景、计量式分析神经活动等提升心理能力的专项能力训练,以及训练负荷控制与疲劳恢复程度等训练监控方面的全程实时数字化反馈,客观数据的直观呈现极大地弥补了教练员经验判断与运动员主观感受的不足,有力地促进了冬奥雪上项目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我国雪上项目科学化训练的相关研究开展较晚,明显滞后于数据赋能训练实践。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在即,我国雪上项目备战应重视训练过程中各项能力的全程实时数字化监控,全面掌握运动员的竞技状态,还应将器材装备、损伤预防、疲劳恢复、饮食营养、康复治疗、环境气候等非训练策略赋予数据量化范畴,为我国雪上项目训练提供量化依据,科技助力我国雪上项目奥运备战的精准性与科学化。
其他文献
<正>维生素是人体必需的一类重要营养物质,分为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两大类。维生素C又叫抗坏血酸,因能防治坏血病而得名,是果蔬中含量最高的水溶性维生素。其烯醇羟基上的氢易解离,所以具有酸性。自然界中的抗坏血酸有还原型(L-抗坏血酸)和氧化型(L-脱氢抗坏血酸)两种,均可被人体利用,且可相互转换。维生素C对人体有多种生理功能:1.有助于人体创伤的愈合和维护皮肤、毛细血管的弹性。
期刊
基于自编码器(AE)的异常检测方法利用重构误差判断待测样本是正常数据还是异常数据。然而,上述方法在正常数据与异常数据上产生的重构误差非常接近,使得部分异常数据很容易被错分为正常数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双自编码器和变换网络的异常检测(DATN-ND)方法。DATN-ND的模型由两个并行的自编码器和一个变换网络组成。首先,所提的变换网络通过输入样本编码后的隐层特征表示(称为瓶颈特征)生成
目的 研究“互联网+”延续护理对人工髋关节置换术(HA)后功能康复及抗凝药口服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随访研究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舟山市中医院实施HA患者62例,根据出院后护理模式分成对照组32例(常规家庭护理)和干预组30例(“互联网+”延续护理)。分别采用Harri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及日常生活质量。根据服药是否按时、连续,比较两组患者抗凝药口服依从性。结果
以某公路工程为例,对水稳基层施工技术进行研究,主要讲述了水稳基层的施工准备工作以及施工要点,其中准备阶段包括机械、材料、场地的要求,施工要点包括试验段施工、混合料拌和、运输、摊铺、碾压、接缝处理等,最后提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旨在进一步确保该工程水稳基层高质量完工。
研究目的: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止2019年底中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2.54亿,占总人口的18.1%。而据相关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骨骼肌系统的衰退会造成肌肉萎缩、骨质减少,进而引起肌力减退、运动能力下降、骨脆性增大、易骨折,同时会增加罹患其它疾病的危险,严重者导致失能,甚至死亡。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
慢性踝关节不稳是肌肉骨骼系统常见的疾病,常伴有疼痛、肌肉无力和本体感觉障碍。极大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运动表现。一般可分为机械型不稳和功能型不稳,前者主要是由于韧带损伤、关节囊内中的一些结构发生了病理性的改变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所导致的解剖结构不稳,而后者主要是神经肌肉协调控制失调而导致的功能不稳。踝关节不稳定的损伤机制一般可分为本体感觉缺失、肌力不足、神经控制失衡以及下肢生物力线的改变。针对损伤机
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四种方案来诱导PAPE产生,测试实验前后的相关指标,通过对比干预后wingate无氧功率的变化来确定每种方案诱导PAPE产生的最佳时间,以及PAPE效应大小,探寻不同性别产生PAPE效应的差异。研究方法:用实验法对北京体育大学19名学生(男10名,女9名)进行四种方式热身干预:(1)对照方案(CON):5分钟的常规热身后,分别在第4分钟、8分钟、12分钟测30秒WAnT,结束后
研究目的:体育运动中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损伤以后常出现肌肉力量下降和膝关节功能受损,不仅可以使有高强度训练水平的运动员无法参加训练和比赛,甚至会提前结束运动生涯,影响运动员生理健康,妨碍体育运动的正常开展。受伤的运动员而言,传统的高负荷抗阻训练可能会增加关节机械应力,引起明显的关节疼痛。且在康复早期,进行高强度抗阻训练可能会增加再损伤风险。因此,探索对于膝关节损伤患者更有效的康复方式尤为重要。
研究目的:血流阻断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简称"BFR")作为一种新兴的训练方式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康复治疗、大众健身领域,它是通过在短时间限制静脉血流量的条件下,采用较低的训练强度刺激肌肉生长,改善肌肉功能的一种训练方法,目前针对血流阻断训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肌肉力量和体积上,对有氧能力的影响研究尚不多见,更需要大量的实验研究数据证明,不同血流阻断程度尤其是最佳水平的
研究目的:阻力训练是增强运动员力量和肌肉围度的主要方法,美国运动医学学会推荐≥70%1RM(1RM表示只能举起一次的最大重量)的重量可以促进肌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然而越来越多研究表明,低负荷抗阻训练结合定量血流量限制能促进肌肉肥大和增强肌肉力量,这种训练方法称为之血流限制训练(Blood Flow Restriction Training,BFRT)或加压训练,是在运动过程中使用特定的加压装置对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