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广场舞是舞蹈艺术的分支,为提高广场舞创作水平,提升广场舞作品的艺术性,以舞蹈形式的感知结构相关研究为支撑,以广场舞发展特点和现状为依据,进行广场舞创作的相关研究。研究主要概括分析北京市广场舞发展现状,从视觉形象、听觉形象、动觉形象角度对广场舞的服装、道具、队形图形和舞台运动线、伴奏音乐和吆喝、击掌等、动作的创作进行分析,探讨广场舞创作的发展趋势,以期为丰富广场舞作品的表现形式及创作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观察法、数理统计法对广场舞的创作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1)广场舞是在广场空地上,群众自发组织的,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的具有娱乐性、健身性、集体性的舞蹈活动,具有大众性、集体性、多样性、健身娱乐性的特点。按广场舞组织形式,分为群众自发组织的健身类广场舞和发起式的商业比赛、表演类广场舞;按广场舞形态,分为徒手广场舞和道具广场舞;按广场舞风格,分为含舞蹈元素的广场舞和含有氧健身操元素的广场舞。 (2)广场舞的视觉形象体现在服装的款式和颜色、道具的选择和运用、图形及舞台运动线中。在创作时应巧妙搭配广场舞服装。道具的使用能够锻炼到更多的肌肉群,应根据练习者的水平及广场舞风格选择相应的道具。队形图形和舞台运动线的设计需根据练习者的练习水平和锻炼的目的,练习水平较高的参赛作品的队形变换要新颖;练习水平较低的非参赛作品只需进行简单的集体直线、曲线运动。 (3)广场舞的听觉形象是以伴奏音乐及参与者、服装、道具所发出的声音来体现。创作时应分析伴奏音乐的风格、曲式结构、节奏类型。适当添加说、唱、击掌、踩踏等听觉元素,以提高广场舞的练习效果和表现形式的艺术性。 (4)广场舞的动觉形象主要体现在广场舞动作中,创作者应反复体会创作的动作,对动作有绝对精确的动觉感知,再将动作整理成舞蹈语汇,一般要遵循动作的结构规律,即单一动作——动作语句——动作段落——广场舞作品。创作时,动作应突出作品的风格特征。根据音乐结构、旋律或歌词创编动作,使听觉感知和动觉感知产生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