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我国华东地区主要肉鸭、蛋鸭养殖区暴发了一种以雏鸭食欲减退、生长缓慢、神经障碍及蛋鸭产蛋大幅下降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疾病最初被命名为鸭出血性卵巢炎(DHO),进一步研究证明,该病是由一种新型黄病毒——坦布苏病毒(TMUV)引起。TMUV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恩塔亚病毒群(Cao et al.,2011)。TMUV感染严重威胁我国水禽业的健康发展,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TMUV感染可危害多个品种鸭,包括北京鸭、樱桃谷鸭、绍兴鸭、金定鸭、龙岩鸭和山麻鸭等(Tang et al.,2013)。研究表明,不仅蛋鸭可感染TMUV,而且肉鸭也可感染,肉鸭感染主要集中在3-21日龄阶段(Yun et al.,2012)。2010-2012年,山东自然暴发的TMUV感染,造成5-15日龄樱桃谷雏鸭大量死亡,死亡率高达15-35%;而育成鸭感染后,临床症状轻微。该病的发生是否与日龄大小有相关性?因此,为研究日龄因素对TMUV感染的影响,本试验通过人工感染5日龄、2周龄及5周龄3个日龄的樱桃谷雏鸭并比较感染后结果的异同。本试验将60只5日龄鸭,随机分为攻毒组(40只)和对照组(20只)2组,每组隔离饲养。攻毒组鸭,每只鼻内接种WFCL株TMUV病毒液4×104ELD50;对照组鸭,每只鼻内接种无菌磷酸盐缓冲盐水(PBS)0.4mL。攻毒后连续观察10d,记录发病情况。分别于攻毒后第1,4,7和10d称重,并随机剖杀攻毒组和对照组鸭各5只,记录感染鸭的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病理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检测组织中病毒分布,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组织中病毒载量,血清中和试验测定血清中和抗体效价。2周龄和5周龄组鸭的攻毒剂量及试验方法与5日龄组鸭的相同。临床症状结果显示,5日龄鸭感染TMUV后,部分鸭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直至废绝,明显的神经症状,体重增长减少约40%,显著低于对照组。2周龄鸭感染TMUV后,临床症状轻于5日龄感染鸭,并且出现神经症状的个体数减少。而5周龄鸭感染TMUV后,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剖检结果显示,5日龄组感染鸭呈现不同程度的脑膜充血、出血,心肌水肿、松软,肝脏肿大,以及脾脏出血、肿大等;观察组织切片可见,非化脓性脑炎,肝细胞、脾细胞及胰腺大量坏死并伴有炎性细胞浸润等;随着日龄的增加,剖检病变和病理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下降。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日龄感染鸭组织中的阳性细胞着色较深,且分布范围广,随着日龄的增加,组织中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在5日龄感染鸭各组织器官,可以检测到较高的病毒拷贝数,且随着日龄的增长,组织中病毒载量减少,这与临床症状和组织学病变的严重程度相关联,表明随着日龄的增加,机体对TMUV的抵抗力增强。在感染后第1d和第4d,3个日龄组鸭均未产生阳性抗体。而在感染后第7d,在部分存活的感染鸭中检测到了阳性抗体,在第10d,所有存活的鸭子均产生了阳性抗体,并且5日龄感染鸭的血清中和抗体效价要显著低于5周龄感染鸭。本研究得出,樱桃谷雏鸭对TMUV的易感性与感染日龄呈现部分相关性,且幼龄鸭更容易受到感染。目前,要保护易感雏鸭,研发针对雏鸭阶段的新疫苗迫在眉睫。总之,本研究结果表明,在研究鸭感染TMUV的致病性,发病机理,制定疫苗接种和治疗策略时,应充分考虑日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