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聚斯金德《香水》之魅:透视人性的多重象征意蕴

被引量 : 7次 | 上传用户:kvk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著名作家帕特里克·聚斯金德的长篇小说《香水》问世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堪称后现代德语小说的范例。《香水》令人惊讶地熔铸了近代以来欧美文学的多种元素又创造性地凸显了“嗅觉”美学特征,将传统的文学叙事手法与后现代写作技巧相糅合,以“气味”作为可多重解码的能指符号展开叙事,蕴含着丰赡的意义阐释空间。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部分试图从德里达的解构论角度阐释“气味”之后蕴含的多重意蕴,探析“香水”一词蕴含的“香”与“毒”,美”与“罪”矛盾关系与解构论理论张力。德里达的解构理论颠覆了在场的形而上学,将哲学思想引入了开放多元的新境界,“意义的不确定论”鼓励我们突破任何自称权威的意义阐释,构建更加宽容、自由和多元的新的意义框架,延缓意义的终极阐释。解构主义理论的观照之下重读经典《香水》,可以读到这样一些“悬疑”:香与臭、神圣宗教与世俗欲望、罪与罚、视觉与嗅觉的融合等。这些对立的矛盾因素共同构成特殊的张力,分解了传统意义上的《香水》内涵,生成了西方后现代主义解构的美学价值体系,生成了一种新的文本意义。第二部分结合文学人类学与精神分析理论方法,择取《香水》中格雷诺耶在刑场上挥洒香水、万人折服的戏剧化场景论析这一宗教仪式的反讽意蕴;以欧美精神分析诗学的欲望理论阐发《香水》的世俗意义,探讨世俗欲望的个体、集体、文化无意识心理意蕴,从中探讨出故事开端情节有关原罪与人性善恶的深刻蕴意及其背后折射的宗教观念。第三部分从对气味的渴求与嗅觉出发联系到作品中香水的种种超乎寻常的作用,从嗅觉美学角度分析文学形象,凸显《香水》的嗅觉美学特征,从人性罪恶、法律及伦理道德等角度探讨作品意蕴。《香水》最引人入胜的地方是由嗅觉来展示美感受美,这种神秘的崇高体验带给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虽然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嗅觉理论,但是聚斯金德将视线聚焦于鼻子这一嗅觉器官,通过主人公独特的嗅觉体验来体现文本的审美形态,构建独特的“嗅觉美学”,关注嗅觉领域里所展示的美的本质及其意义,获得多重审美经验。聚斯金德在传承古典小说对于情节、人物等各项基本元素的要求同时,吸纳了现代主义小说对于世界认知意义以及个体存在确认等方面的“哲学质询”,透过“气味”这一题材的想象、夸张与放大,将一个有关嗅觉神话单一、表层的故事延展到气味链以外的社会化、历史化层面,以内在意义的严肃支配外在形式的通俗,呈现出某种叙事和命运的逻辑。
其他文献
目的临床观察到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在甲状腺病变、中央区淋巴结、预后管理等方面存在不同于单纯甲状腺乳头状癌之处。本文通过利用统计分析对比二者在乳头
我国电视选秀节目从1984年的青歌赛中就可以初见端倪,到今天已经走过三十个年头了。作为一种新的节目形态,电视选秀引发了收视狂潮,掀起一股娱乐化的浪潮,成为我国电视节目中
自我调节学习是学习者积极的使用元认知策略,恰当的调整动机,采用合适的学习策略维持学习活动的过程。学业情绪是学习者对学习活动有关的各种情绪体验,它具有多样性、情境性
目的宋金元时期,中医古籍文献中记载了大量具有美白祛斑、散结除疤功效的外用方药。宋代此类方药以祛风利水、芳香通络为法,金元时期则侧重于理气活血、以白养白。本文根据中
<正>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和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为工业车辆制造行业带来了无限商机,曾一度引发了这个行业井喷式的爆发,在此期间,前仆后继的"淘金者"纷纷涉足这一领域,一方面使这
中国,以其灿烂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闻名于世。而随着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变得日益迫切和重要。由于语言在社会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必然会带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科学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日益增长,这对护理学教育的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护理专业学生不仅应具备医学、护理学、社会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加快,行政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外很多国家为建立让人民满意的政府而不断革新行政管理方法来建设服务型的政府,我国政府在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
目的对在消化内科实施优质护理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在我院消化内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对实施服务后接受的98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和护理质量进行评价,并与开展前
<正>宝骊叉车作为凯傲集团的成员,一直因其高性价比而有着良好的口碑。2013年对于经济型品牌叉车市场来说形势并不容乐观,各家大型叉车企业竞争日益白热化,使得很多中小型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