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us Bronchitis,IB)是一种传染性极高的急性呼吸道疾病,它的病原是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IBV),临床主要症状为喘气、气管啰音、咳嗽、流鼻液。IB对不同日龄的鸡均易感,而目前生产中使用的疫苗因为不同血清型IBV的交叉保护差,常常达不到保护的作用,给家禽养殖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本课题对某地区IBV流行毒株进行优势毒株的筛选,然后对其致弱,进而对致弱毒株的S1基因、N基因序列进行分析比较,对研制新型弱毒疫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挑选5个地方分离株(GY毒株、HQ毒株、DP毒株、FJW毒株、WT毒株)和H120疫苗株,选择气管环组织作为培养系统,对病毒效价TOC-ID50进行测定。计算结果,得出GY、HQ、DP、FJW、WT毒株的TOC-ID50分别为10-5.5/mL、10-6.54/mL、10-4.69/mL、10-5.33/mL、10-5.72/mL,H120疫苗株的TOC-ID50为10-4.85/mL。制备各毒株的阳性血清,然后采用固定病毒-稀释血清的方法在气管环培养物中做血清交叉中和试验。结果显示,整个交叉中和试验的抗原相关范围介于37%~81%之间。抗原相关性最低的是HQ毒株与H120疫苗株;最高的是DP毒株与H120疫苗。根据R值的判断标准,R值大于25%属于同一血清型,5个毒株都与H120疫苗株属于相同血清型。综合考虑后,选择HQ毒株进行下一步毒株致弱的研究。HQ毒株在911日龄SPF鸡胚上连续传代致弱,传代至110代。传代过程中,每隔4代的鸡胚尿囊液使用1%胰酶37℃消化2h,测试血凝效价。结果显示,HQ毒株血凝效价稳定在28到29的水平。对HQ毒株P110(110代)进行安全性、毒力稳定性和免疫原性检验。P110病毒原液接种1日龄雏鸡,鸡群生长良好,未见发病症状。通过气管环组织测定传代后期的繁殖滴度,HQ毒株P90、P100、P110的TOC-ID50稳定在10-5.810-5.9/mL。对3组1日龄雏鸡,分别接种不同毒量的110代病毒液(500TOC-ID50、1000TOC-ID50、3000TOC-ID50),在接种后第7、14、21、28天收集血清,测试抗体效价。结果显示,最快达到50%阳转率的接种剂量3000TOC-ID50,在接种后第7天即可达到;能产生50%阳转率的最小接种剂量为1000TOC-ID50。通过以上试验结果说明,HQ毒株P110对雏鸡没有致病力、毒力稳定、免疫原性良好,可以成为弱毒疫苗株的备选毒株。对HQ毒株P10和P110的S1基因和N基因进行序列测定,通过软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发现,与P10相比,P110的S1基因有9个碱基发生突变,集中在S1基因的N端和C端,分别在102位、193位、265位、311位、360位、826位、1040位、1478位、1603位发生改变。碱基突变进而导致8个氨基酸残基发生改变,在65位,His→Asn;在89位终止子TAG→CAG,插入Gln;在104位,Asn→Ser;在118位,Ser→Gly;在276位,Ala→Thr;在347位,Ser→Phe;在493位,Pro→Leu,在535位Ser→Ala。对S1基因推导氨基酸序列分析其潜在糖基化位点,发现P110在65~67位、273~275位有新的糖基化位点出现,原本在P10103~105位的糖基化位点消失;进行疏水性、表面抗原性比较,发现S1蛋白的疏水性没有太大的变化,在100~108位的氨基酸残基位点抗原性有较明显增强。N基因有5个碱基发生突变,分别在294位、355位、634位、860位和1202位,导致4个氨基酸发生突变:在119位,Arg→Lys;在212位,Pro→Ser;在287位,Ala→Val;在401位,Asp→Gly。预测N蛋白的潜在磷酸化位点,传代前后的数量和位置都没有变化;传代前后N蛋白的疏水性没有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