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烧山火手法对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每组各30例。三组采用相同的基础治疗,然后A组给予针刺后施以烧山火手法,B组和C则分别针刺后施以提插补法和不施手法,都治疗2个疗程。对每位患者均于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CSS)及中医症状总积分对患者的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中医症状进行一次评定,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治疗后,三组患者的中医症状总积分均有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比B组下降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C组下降的更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比C组也下降的更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三组患者的CSS积分均有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比B组和C组都降低的更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的降低幅度又不相同,B组高于C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3.治疗后,三组患者的FMA积分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比B组上升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C组上升的更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的上升幅度又不相同,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后,三组患者的MBI积分均有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比B组上升的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比C组上升的更多,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B组与C组的上升幅度又不相同,B组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烧山火手法对针刺治疗气虚血瘀型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有积极意义,有助于患者的中医症状及神经功能的改善和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疗效优于单式提插补法,值得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