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赤眼鳟(Squaliobarbus curriculus)及其杂交F1为实验材料,利用常规核型分析方法分别对其核型特征进行描述,并进行比较和研究,通过核型对比分析结果,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初步分析杂交子代的可育性以及检测杂交子代的染色体是否发生变异,进而丰富其细胞遗传学内容,为培育抗性草鱼新品种奠定细胞遗传学理论基础。本研究的结果如下:1、采用活体注射PHA肾组织体内短期培养法制备了草鱼、赤眼鳟及其杂交F1的染色体,取得了良好的实验结果。根据统计测量得出草鱼、赤眼鳟及其杂交F1染色体的数目为2n=48,近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上有一对较大的染色体。草鱼核型为2n=20m+24sm+4st, NF=92,赤眼鳟核型为2n=1.4m+30sm+4st, NF=92,正交F1核型为2n=18m+26sm+4st, NF=92,反交F1核型为2n=26m+22sm, NF=96。在实验结果中,没有发现次缢痕和随体结构,也没有发现异型性染色体。2、经对比分析发现正交F,的核型介于双亲之间,与草鱼、赤眼鳟的染色体核型相似度较高,且正交F1的核型更加偏向于母本草鱼,表现出了偏母性遗传的特征;反交F1的核型则不在双亲核型范围之内,而且缺少了亲本都具有的近端部着丝粒染色,可能是由于远缘杂交是亲缘关系不同的基因组结合,所以在杂交中会出现细胞有丝分裂异常的现象,进而导致染色体变异。3、本实验结果显示草鱼、赤眼鳟及其杂交F1的染色体数目都为48,符合雅罗鱼亚科鱼类染色体数目分布范围,与鲤科鱼类亚科间的对比结果表明,草鱼、赤眼鳟及其正交F1与鲤科鱼类中的鳊亚科、鲴亚科和鲢亚科鱼类的染色体核型均有较高的相似度,.说明它们之间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可能属于同一进化分支。4、通过对草鱼、赤眼鳟及其杂交F1的染色体核型进行对比分析,发现草鱼、赤眼鳟和正交F1的染色体核型相似度较高,从细胞遗传学角度初步预测正交F1具有可育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