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氢姜酮、Waltherione A和苯甲酰脲类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海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hR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农药分子设计策略,设计合成了 3个类型39个化合物,其中新化合物30个,所有化合物均采用1H NMR、13C NMR和HRMS等表征手段进行了结构确证。第一部分设计合成脱氢姜酮衍生物共30个,并研究了其构效关系。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50 μg mL-1浓度下所有化合物的抗真菌活性均高于天然产物脱氢姜酮,并且得到了具有广谱抗真菌活性的化合物13、16、18、19和27,这些化合物的抑菌活性甚至高于商品化品种嘧霉胺和嘧菌酯,尤其是化合物27在50μg mL-1浓度下对15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都在94%以上。另外,这五个化合物还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表现出一定的杀线虫活性,其中化合物16、19和27在250 μg mL-1浓度下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72h的杀线虫活性分别为74.8%、68.6%、64.4%;化合物13、18在250 μg mL-1浓度下对南方根结线虫2龄幼虫24h的杀线虫活性为100%,说明这5个化合物具有进一步结构优化的潜力,有望从中找到一个兼具抑菌和杀线虫活性的化合物。第二部分设计合成了 5个Waltherione A类似物,完成了其构效关系的初步探索。初步研究结果表明,Waltherione A分子结构中右侧的吡啶酮结构对其杀线虫活性几乎没有影响,而其七元桥环结构则表现出了一定的杀线虫活性,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第三部分设计合成了 4个苯甲酰基嘧啶脲类化合物,并研究其抑菌活性和对斑马鱼胚胎的毒性。在3 mg mL-1浓度下,运用离体甘蓝叶片法测试了化合物Ⅱ-2和Ⅱ-3对核盘菌的抑菌活性,其保护活性分别为55.7%和83.0%。另外我们还测试了化合物Ⅱ-3和Ⅱ-4对斑马鱼胚胎毒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Ⅱ-3和Ⅱ-4对斑马鱼胚胎均为低毒化合物,其LC50分别为21.668 μg mL-1和378.387 μg mL-1。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研究了双拓扑空间的拟可度量化问题,利用双g-函数这一重要工具给出了双拓扑空间拟可度量化的若干等价条件,此外,利用对k-网及对sk-网给出了对某些广义度量空间如γ-
本文以克里雅河流域自然生长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chinensis)、胡杨(Populus euphratica)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于2012年7月11日至8月1
身高在众多的人类遗传性状中是一种经典的、高度遗传的、多基因相互作用的表型性状,也是反应人类生长发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生理指标,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复杂而连续变异
在国家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企业员工离职行为出现新的状态,即离职创业行为。从企业角度上分析可以发现,离职后创业的员工都是企业的核心技术、管理人才,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因素。核心技术、管理人才的流失对于企业而言是一笔巨大的损失。同时,对于原企业,这类员工在离职后所创立的企业类型往往与原企业类似,也会产生企业竞争。因此,明确员工产生离职创业倾向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因素,并以此采取有针对性的
植物修复技术是用绿色植物来降低土壤中的重金属残留,并最后使之变为可回收利用且对环境无害的一种环境友好,有成本效益的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发现,通过转基因技术,将外源基因在
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涉及两类生物动力学模型,一类是具有Holling Ⅲ型的捕食-食饵模型和一类具有Holling Ⅱ型带有交叉扩散捕食-食饵模型.主要运用非线性分析理论和非线性偏微分
捕食与食饵之间的动力学关系是众多生物数学工作者研究的热门问题,由于生物现象的不同表现形式,用来研究其相互作用的模型也是丰富多样的,反应扩散方程则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从新疆不同地区煤矿采集煤样及煤水样进行菌种分离、纯化,并从中筛选出低阶煤降解菌,开展利用微生物转化技术对新疆低阶煤进行液化的研究。采用察氏培养基、营养琼脂培养基
本文主要运用非线性偏微分方程和非线性分析的知识,研究了两类捕食-食饵模型共存解的存在性和稳定性.首先运用分歧理论和不动点指标理论,研究了如下具有Holling-Ⅲ型功能反应
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汽车行业市场环境竞争的白热化和市场准入门槛逐步提高,汽车制造商越来越趋向于通过建立联盟、合营或项目合作联合开发整车项目,期望通过利用互补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