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理论看译者主体性——张谷若译《德伯家的苔丝》为个案分析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_gy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翻译研究一直是以原文为中心的规定性的研究。而且,中西方对翻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翻译的性质、翻译的标准和翻译技巧等方面。这种研究方法往往忽视对译者的研究,这就导致了译者地位的边缘化。随着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和九十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翻译主体的研究也越来越受人们的关注了。译者主体性问题自然也成为翻译界日益关注的研究课题。  阐释学的有关理论是中国译学界用来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一个重要的视角。作者在简单介绍阐释学理论的基础上,概述了阐释学的代表人物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斯坦纳认为,翻译的步骤有四:(1)信赖(trust);(2)侵入(aggression);(3)吸收(incorporation);(4)补偿(restitution)。显然,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是紧密相联系的。“一切理解活动,换言之,一切翻译活动,都要始于信赖。”(Steiner,2001:312)信任之后就是侵入,即“译者的渗入和提取”。第三步骤就是“吸收”,原文的意思和形式被移植过来,不是在真空中移植,也不是移植到真空中去。斯坦纳认为译者对原作的侵入和吸收之后,损失是不可避免的,“补偿”也就成为翻译过程中不可缺失的一环。由此可见,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与译者的主体性紧密相连的,翻译四步骤“信任”“侵入”“吸收”“补偿”无一不是在强调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本文主要以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张谷若翻译的《德伯家的苔丝》为研究对象,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具体地分析了张谷若的主体性在其译本《德伯家的苔丝》中的体现。以此说明译者的主体性贯穿翻译活动的整个过程,并对翻译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引言和结论外,本论文共含三章。  作为论文的开始,引言部分简要地介绍这篇论文的选题,理论基础,所用的研究方法以及论文的主要内容。第一章文献综述,探讨了译者的地位、国内外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以及与译者主体性相关术语的解释。第二章是本文的理论基础部分。作者首先对阐释学进行了简单地介绍,然后从哲学阐释学的角度论述了译者的主体性,并重点论述了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以及与和译者主体性的关系。第三章作者首先介绍了中英版本的《德伯家的苔丝》,然后运用乔治·斯坦纳的阐释学翻译理论来分析张谷若翻译《德伯家的苔丝》过程中其主体性的发挥。从张谷若对《德伯家的苔丝》的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来展开讨论张的主体性在《德伯家的苔丝》译本中的体现。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知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因素。同时,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该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这也是译作颇受读者欢迎并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译者主体性研究不仅在于它对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研究有重要意义,也在于它能够为后来人们的相关研究提供有意义的参考。
其他文献
多丽丝·莱辛是20世纪英国最重要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作品常以独有的深度和广度反映现实生活中妇女的精神世界和生存状态。小说《天黑前的夏天》是莱辛最畅销的作品之一,小说中的
句法复杂性指句式的多样性和复杂度,它直接体现了二语学习者遣词造句的能力。近年来,不断有专家学者探讨学习者句法复杂性和写作成绩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研究内容、研究对象和
艾德里安娜·里奇不仅是美国最好的诗人之一,还是最杰出的女性主义理论家、批评家以及政治家。她对女性的身份焦虑独特而犀利的见解,反映了女性知识分子对自身身份的不断追寻。
文章分析了零拷贝报文捕获系统ZPC(Zero-copy Packet Capture System)的性能瓶颈,为消除ZPC的性能瓶颈,提出用户空间报文捕获系统ULPC(uer-level packet capture system),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