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是积极的参与者与执行者;但在翻译研究领域,译者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隐性地位。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文化转向”的出现。翻译研究领域的“文化转向”为翻译研究开拓了更加广阔的视野。关于译者的研究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在这种文化语境下,译者主体性从目的论,多元系统理论,操纵论等理论中汲取理论营养,把译者从从属地位提高到了主体地位,而且肯定了译者在特定的翻译环境中对译本进行的改写和再创作。简而言之,译者主体性就是关于译者这一翻译主体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的-个研究视角。本文以沃尔夫的《达洛卫夫人》和孙梁和苏美的汉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原作是英国著名作家弗吉尼亚·沃尔夫的作品。沃尔夫擅长于意识流小说的创作,《达洛卫夫人》正是她这方面的代表作。这部小说采用了独特的网状意识流结构,多层次、多角度的人物塑造手法,以及时间和空间蒙太奇的创作手法;同时其语言也极具诗化和音乐化的特征。这些写作技巧和手法对中国文学流派的发展具有高度的借鉴意义。孙梁和苏美翻译的《达洛卫夫人》是国内第一部全译本,它对意识流小说的译介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孙梁和苏美翻译的《达洛卫夫人》来研究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研究发现:首先,译者基于当时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以及他们个人的主观偏好选取这部小说作为翻译对象;其次,在翻译过程中,他们对源文句式进行了调整,明化了源文中的隐含意,并对标点符号的使用进行了改写,从而弱化了源文意识流的文体特点。另外,他们还采取了补偿性的翻译方法来重现源文的诗化语言。同时,对文化特有词汇和短语的归化手法和对专有名词采取的注释都有助于缩小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总之,译者所采取这些翻译策略和方法都证明了译者主体性的存在,彰显了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本文旨在揭示翻译过程是译者积极主动的创造性过程。翻译是以译者为主体的活动,译者主观因素会直接影响到译本的创作特色。因此,从译者生活时代,翻译目的,审美和文化倾向等方面来分析和研究译本是描述译学的一大趋势。这样也有助于我们更好的描述和解释各种翻译现象,从而加深对翻译过程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