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等诸多因素,全球胃病发病率在逐渐增长。胃是机体对饮食物进行消化和吸收的主要脏器,主受纳腐熟水谷,主通降,与脾表里相和,共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称其为“太仓”、“水谷气血之海”。胃的功能失常能够导致胃痛、痞满、呃逆、反胃、呕吐等症。胃病中医又称胃脘痛,是指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系为常见病,多发病,且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临床上以慢性或浅表性胃炎最为多见,而胃粘膜损伤则是胃病所共有的基本病理改变。目前胃病是人类疾病谱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而针灸学作为我国特有的传统医学体系,在防治胃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千百年的医疗实践已充分证明了针灸防治胃病的可靠疗效。古今论述颇多。现从胃病入手,遴选出最常用的三个腧穴,即中脘、内关、足三里。该三穴组合出于《针灸大成·卷九治症总要》“腹内疼痛,内关、三里、中脘。”十余年的临床验证表明,该三穴不失为治疗一切胃病的基本处方,故冠名“胃病方”。以“胃病方”为固定组合已进行了大量的基础研究,从胃动力学、组织形态学、胃粘膜细胞超微结构、胃粘膜跨膜电位、微循环及粘膜损伤的保护作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近年来针灸在该领域的研究涉及细胞分子水平,胃粘膜损伤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及信息传导规律从细胞分子机制角度来解释“胃病方”逆转胃粘膜损伤并为临床研究提供了科学而系统的实验资料支持。目的:本课题通过胃病特定腧穴组合“胃病方”的研究,以腧穴组方逆转胃粘膜损伤为切入点进行系统的临床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深入至腧穴“胃病方”逆转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研究,本课题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首先,病例选择的诊断标准参照2000年5月《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共识意见》及《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部新药管理办法1995)共同制定,同时还包括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纳入患者;其次,将患者分为两组,中药组:根据不同症状辨证论治,按常规方法煎服,日一剂,四周一疗程,30例;中药加针刺组:在中药基础上加以针刺,针刺隔日一次,毫针刺激,每次30分钟,四周一疗程。针刺取双侧“足三里”“内关”及“中脘”穴,加用电针刺激,深度以患者有得气感并在可承受的安全范围内,30例。最后,参考卫生部《中药新药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及参照1989年11月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南昌会议制定的《慢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断、辨证和疗效标准》(试行草案)判定标准进行疗效判定,并对临床结果作疗效对比,主要针对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总体疗效进行对比判断,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P<0.05表示差距具有显著性,P<0.01表示差距具有非常显著性。结果:中药组与中药加针刺组疗效存在差异即P<0.05,中药加针刺组优于单纯中药组,具体表现在症状及体征的改善和总体疗效的评估。结论:腧穴“胃病方”治疗胃病在改善症状,体征等方面有较好疗效,说明腧穴“胃病方”对治疗胃病有效。本研究在规范针灸治疗胃病的基本腧穴处方“胃病方”的前提下以及大量的实验研究基础上,探索了腧穴“胃病方”逆转胃粘膜损伤的临床疗效,这种由经典理论到实验理论再到临床研究的方法,为“针灸处方学”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