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杰克·伦敦的一部代表作,《马丁·伊登》获得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研究,但大多从美国梦的幻灭、超人哲学、女性主义等角度进行分析。20世纪法国著名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出了规训的理论。仔细阅读小说文本便不难发现,马丁·伊登也是一个被社会规训的对象。所以本论文旨在用福柯的规训理论去揭示马丁究竟是如何从被规训到反抗到最后失败的。第一章分析了马丁·伊登是如何被上流社会规训的,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方面,马丁对美、知识和爱的追求是他愿意被规训的主观原因,所以他愿意学习知识以进入上流社会。这体现了福柯关于对知识的获取也是实施规训权力的一种方式的思想。另一方面,上流社会其实就是一个规训社会,这是马丁不自觉被社会规训的客观原因。而这又反映了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指出的规训的具体手段包括微观权力和全景敞式主义的思想。第二章围绕马丁反对被上流社会规训展开论述。福柯指出:“哪里有权力,哪里就有反抗。”通过不断地学习与思考,马丁发现上流社会并不是如他所想象的那样美好,文明,高雅。上层阶级是一群无知庸俗却佯装有知识和教养的不学无术之辈,也是被规训的对象。上层阶级是没有自己思想的弱者,而崇拜强者思想的马丁是不愿被弱者规训的。第三章论述了马丁反抗失败而自杀的原因,具体包括两点。首先是马丁对爱情和写作事业的幻灭。其次是尼采超人哲学影响下形成的个人主义致使马丁既反对与上层阶级同流合污,又回不到昔日工人阶级朋友当中。这种两难处境让马丁感到孤独与绝望,并最终选择了自杀。根据福柯的规训理论,“每个人都发现自己陷入一个动辄得咎的惩罚网络中”马丁最后的自杀也是因为反抗失败而受到的惩罚。结论部分总结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指出个人的力量太渺小,马丁对整个社会的反抗并招致惩罚是无法避免的,并且小说还指出所有工人阶级和上层阶级都无法逃脱社会的规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