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与PICC相关的血栓形成(PICC-related thrombosis,PRT)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化疗和其他支持治疗中断,并增加患者的住院时间和费用。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评估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症状性PRT的发生率及其危险因素。材料与方法:本研究回顾性研究了扬州大学附属苏北人民医院在2014年11月至2017年7月之间收治的938例置入PICC以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当患者出现临床相关症状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或计算机断层扫描肺血管造影(CTPA)确认症状性PRT的发生。从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一般情况和病史: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化疗史,吸烟史,血栓栓塞史,手术史,PICC置入史;病理诊断;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浓度,纤维蛋白原(FIB)浓度和血小板(PLT)计数;置管情况:置入静脉,置入手臂和留置时间;临床治疗相关资料:化疗药物,输血,肠外营养,抗血小板药物,放疗和因放疗频繁抬举上肢;合并症:菌血症,穿刺部位感染,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疾病,心脏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和肾脏疾病。留置时间为从PICC置入到拔管之间的时间差。PRT发生时间定义为从PICC置入到PRT发生之间的时间差。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影响PRT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938例患者接受了超过120,000天的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4天,其中63例(6.7%,0.51例/每1000导管日)发生了症状性PRT。其中61例为上肢静脉血栓(UEVT),其中浅表静脉血栓形成(SVT)18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19例,广泛静脉血栓形成(EVT)24例。有2例为肺栓塞(PE),还有2例患者为UEVT合并PE。938名恶性肿瘤患者中发生症状性SVT的有42名(4.5%)中,占所有UEVT事件的68.9%。PRT发生的中位时间为21天。PRT组的中位导管留置时间为66天,而无PRT组为117天。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抗高血压治疗、化疗史、肿瘤类型、化疗方案(环磷酰胺、氟尿嘧啶、紫杉烷类、铂类、蒽环类药物)、菌血症、输血、胃肠外营养、放疗和因放疗抬举上肢是PRT的重要预测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 岁(OR 2.142,95%CI:1.118-4.103)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OR 2.429,95%CI:1.013-5.825)是增加PRT发生风险的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是PRT的保护性因素(OR 0.306,95%CI:0.113-0.828)。在确诊PRT后采用保守治疗的28例患者中,SVT,DVT和EVT患者在抗凝治疗后PICC导管保留的成功率相近(SVT:83.3%,DVT:62.5%和 EVT:75.0%;P=0.667)。结论:置入PICC接受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年龄>60岁和含氟尿嘧啶的化疗方案是PR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高血压药物治疗与PRT低发生风险相关。恶性肿瘤患者PICC相关性SVT是PRT的一种常见类型,临床上可能需要进行抗凝治疗,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