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犯人窝藏、包庇法律适用分析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B5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刑法第三百一十条规定“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以窝藏、包庇定罪处罚。共犯人相互窝藏、包庇如何认定没有明确规定,也没有相关的司法解释可以适用。据了解,实践中,有的法院以窝藏、包庇罪来处罚,有的法院认为不构成犯罪,认定不一。目前法学界的通说认为共犯人窝藏、包庇共犯人不构成犯罪,但是又没有在权威著述中阐明理由,令人不知所以然。本文选取周晓琴、黄波、张成兵三个案例,针对三人是否构成窝藏、包庇罪的争议,试图从期待可能性理论着手,探讨共犯人相互窝藏、包庇为何不构成犯罪。本文先简要介绍了期待可能性理论的产生、主旨、判断标准及适用范围,探讨适用期待可能性理论研究共犯人窝藏、包庇行为的不同观点和见解。我国刑法学界,周光权教授主张共犯人窝藏、包庇不构成犯罪,张明楷教授提出“如果专门为了使共犯人逃避法律而窝藏、包庇的,成立本罪;反之,倘若为了本人或者即为本人也为共犯人逃避法律责任而我藏、包庇共犯人的,则不宜认定为本罪。但是,如果明知共犯人另犯其他罪而窝藏、包庇的,应认定为窝藏包庇罪”。本文采用张明楷教授的观点。通过对三个案例的具体分析,以行为人为标准,结合普通人标准和国家利益标准,判断周晓琴、黄波、张成兵的窝藏、包庇行为是否具有可期待性,探讨不同情形下共犯人窝藏共犯人是否成立犯罪的问题。依照期待可能性理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犯罪后掩饰、逃避是犯罪人的本能反应,不能期待其不为掩饰、逃避行为。一般情况下,共犯人之间有着共同的防御利益,为共犯人的利益即为本人的利益,所以共犯人之间的窝藏、包庇行为没有可期待性,不构成犯罪。本人罪行被发觉,纯为他人利益实施窝藏、包庇的,其行为具有可期待性,构成犯罪。共犯人窝藏、包庇另犯有其他罪行的共犯人,因为他们之间仅有部分共同的防御利益,窝藏、包庇共犯人在保全自己的利益之外,还保全了共犯人超出此范围的利益,其行为只是期待可能性降低,并非完全没有期待可能性,对这种行为应该认定成立窝藏、包庇犯罪,因为牵涉到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处罚时可以考虑从轻。
其他文献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更是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能否有效的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团结。但是在全社会都在积极为大学生就业寻找解决办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政治心理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大学生的政治心理状况和政治价值取向不仅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还影
效率与公平问题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相当重要的问题,在经济学领域中也备受关注,尤其是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众瞩目的焦点。但是目前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还存在很多的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及《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在我国建立的强制责任保险制度,以分散和转嫁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应承担的赔偿责任为目的,是为第三人的利益而设立的、具有公益性和很强社会管理功能的险种,但法律没有明确赋予受害人第三人直接请求权。由此,受害人可否以保险人为被告提起诉讼,受害人直接请求权的理论基础是什么,在性质上是损害赔偿请求权还是保险金请求权,这在理论上都存在争议
本文在逻辑上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陈云丰富的知识分子思想: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了陈云知识分子思想产生的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关于知识分
本文以个案为研究依托,运用田野访谈、问卷等方法,切入我国农村基层民主选举研究。为深入开展研究,论文首先对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兴起的背景、发展历程及论文涉及的指导理沦进行了
一、目的通过定期健康检查,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监测和评价,早期发现异常和疾病,及时进行干预,指导家长做好科学育儿及疾病预防,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二、服务对象辖区内0~6岁(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