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阿Q正传》三个译本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qw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需要吸收和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成果以丰富自身的学科构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20世纪90年代,语篇分析在翻译研究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中以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为理论框架的语篇分析模式影响最大,成果最为突出。系统功能语言学强调语言功能由概念功能,人际功能,语篇功能三部分组成,其中对人际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气和情态部分,对另一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则未进行详细系统的探讨。而这种语篇分析中评价研究的缺失也直接反映到系统功能语篇分析模式的翻译研究中。   由Martin和White在20世纪末构建并逐步完善的评价理论是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人际意义研究的扩展。该理论着力构建一套理论框架用于系统全面地研究语篇中的所有评价性语言手段。评价理论自创建以来,已广泛运用于传媒、教育等类型的语篇研究,然而极少有研究者将评价理论运用到翻译研究中涉及评论资源的语篇分析上。评价意义作为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篇分析中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文尝试运用评价理论对汉英翻译中评价资源进行分析研究,希望通过理论阐释和个案分析,证明将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相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揭示评价理论对翻译研究的重要启示意义。   通过对评价理论框架的系统介绍及汉英语言的特点分析,本文对将评价理论扩展到跨语言及跨文化的汉英翻译研究领域进行了理论论证。在此基础上,本文以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及其由Yang Xianyi和Gladys Yang,Chi-then Wang,WilliamA.Lyell所翻译的三个译本为语料,借助评价理论确认汉英文本中的评价资源,分析评价资源的语言实现手段,并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评价意义在汉英翻译中的实现情况。研究结果表明评价性语言手段大量存在于汉英文本中,并由不同的形式实现,其中词汇形式相较于语法形式和语篇形式表现出明显的数量优势。与此同时,分析表明不同译本中评价资源的不同翻译对文本的交际功能和修辞效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对评价资源的不同翻译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   本研究论证了运用评价理论分析评价资源在汉英翻译研究中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指出评价理论在系统分析源语文本的评价资源及译语文本的评价意义实现情况的重要作用。同时,该研究指出评价理论对于分析作者、译者、读者的动态互动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此外,本研究指出评价理论与翻译研究的结合不仅对翻译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具有积极意义,而且对评价理论自身的完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在课堂互动过程中,教师话语是传授知识和信息最主要的方式。很多学者已经强调了教师话语在课堂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礼貌的终极目标和作用是使得交际语气平
多义词一直是语言学关注的焦点,是自然语言中的普遍现象,多义词的义项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不同时期的学者持不同的看法。但传统的语义研究,即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语义成分分析
模糊语言是自然语言的本质特征,它广泛存在于政治、经济以及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模糊限制语,作为这一家族中的重要一员,自提出以来便备受学者们的青睐,对其研究更是涉及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