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安徽省某市青少年学生对待肥胖者态度,及超重和肥胖学生对自身肥胖的内在化歧视态度的现状,探讨自尊、抑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因素与歧视态度的关联性,为降低对肥胖的歧视,更好的控制肥胖增长趋势提供一定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根据学历分层,整群抽取合肥市初中、高职及大学各1所,共调查2981名学生。在获得调查对象口头知情同意的情况下,由经过培训的调查员,组织以班级为单位独立匿名答卷。内容包括学生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等)、对待肥胖者态度测试、内在化歧视量表、自尊调查表、自评抑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多维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表等。在进行单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对待肥胖者态度测试得分分别与自尊、抑郁、应对方式(分为积极应对方式和消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因素进行相关分析。并根据BMI值获取超重及肥胖青少年学生,将内在化歧视量表得分分别与自尊、抑郁、应对方式、生活满意度等心理健康因素进行相关分析。以自尊、抑郁、应对方式和生活满意度为外生变量,内在化歧视量表得分为内生变量,采用结构方程模型,依据歧视相关理论建立并绘制内在化歧视模型的路径分析图。结果对待肥胖者态度得分在不同性别、学历、BMI及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得分为2.326±0.518,高于女生2.096±0.455;大学生得分2.069±0.466低于初中(2.273±0.480)和高职(2.270±0.533)学生;消瘦学生得分最高为2.378±0.579,而超重学生得分最低为2.070±0.465。多元线性回归结果提示,低自尊、高抑郁、低生活满意度、消极应对方式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对待肥胖者态度得分较高的原因。根据BMI值获取超重及肥胖青少年学生共203名,他们的内在化歧视得分在不同性别、学历及心理健康水平间的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男生得分为3.755±0.983,低于女生(4.075±0.936),大学生得分为3.371±0.861,低于初中学生(4.004±1.013),而高职学生得分最高为4.142±0.807。经过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和AMOS路径分析结果表明,生活满意度和自尊对内在化歧视存在直接影响作用;自尊通过影响积极应对方式,进而对生活满意度造成影响,间接影响内在化歧视;抑郁通过影响生活满意度间接影响内在化歧视。结论本地区青少年对肥胖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不同性别、学历及心理健康状态与对待肥胖的态度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可以通过培养学生建立良好的自尊,促进积极健康的心态的形成,以降低对肥胖的歧视,从而更好的达到控制肥胖增长趋势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