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局部注射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与术后吲哚美辛栓纳肛两种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展开对比,为痔术后肛门疼痛探索一类更为高效的镇痛方法,如此就降低了病人混合痔手术后的疼痛感,从而优化病人生活质量;针对混合痔手术设计一类具有安全性,操作难度低的方法,进而让病人在混合痔术之后愈合阶段的疼痛感减少,并避免各类并发症。同时为亚甲蓝罗哌卡混合液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提供临床实验数据,也为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能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持。从长远角度,为肛肠外科无痛病房的建设,肛门疾病病人术后的镇痛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将符合纳入条件临床诊断混合痔,中医诊断内外痔(湿热下注证)患者60例,按照电脑软件分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组术后予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对照组术后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术后两组均给予中药坐浴、常规止血、换药、抗感染治疗,术后具体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情况,在这之后结合评分标准,对其治疗后的核心症状、体征展开评分,并记录全部病人在术后24h内、24h-7d创面的疼痛情况,在这之后对病人术后排便、换药时创面的疼痛状况展开评析,在所有时间段当中选取分值的极大值,并将其充当评价该时间段内镇痛效果的主要依据。记录全部病人在接受术后大小便发生的状况,并询问其是否存在恶心、胸闷、瘙痒等情况,明确病人对各类镇痛药物是否存在需求。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展开处理,在这之后客观评析两类方法的实际效果。
结果:
1、治疗组在接受术后产生疼痛的时间相对较晚;
2、治疗组在接受术后的10小时中最高疼痛级别较低;
3、治疗组术后24小时内镇痛药物的使用较对照组少;
4、两组在接受术后当天尿潴留、肛缘水肿等不适反应不具有明显区别;
5、治疗组术后10小时至24小时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
6、治疗组术后术后24小时至术后3日(首次排便)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7、治疗组术后3-7日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
结论:
术后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比术后吲哚美辛栓纳肛更有效推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发生的时间;且在短效镇痛及长效镇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类镇痛方法在在接受术后第一次排便疼痛水平和相关的不良反应不具有显著区别。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术后局部注射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与术后吲哚美辛栓纳肛两种镇痛方法的镇痛效果及术后并发症展开对比,为痔术后肛门疼痛探索一类更为高效的镇痛方法,如此就降低了病人混合痔手术后的疼痛感,从而优化病人生活质量;针对混合痔手术设计一类具有安全性,操作难度低的方法,进而让病人在混合痔术之后愈合阶段的疼痛感减少,并避免各类并发症。同时为亚甲蓝罗哌卡混合液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提供临床实验数据,也为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应用于混合痔术后镇痛的可能内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与实验支持。从长远角度,为肛肠外科无痛病房的建设,肛门疾病病人术后的镇痛方式提供技术支撑。
方法:
将符合纳入条件临床诊断混合痔,中医诊断内外痔(湿热下注证)患者60例,按照电脑软件分层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在连续硬膜外麻醉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治疗组术后予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对照组术后予吲哚美辛栓纳肛。术后两组均给予中药坐浴、常规止血、换药、抗感染治疗,术后具体观察病人病情的变化情况,在这之后结合评分标准,对其治疗后的核心症状、体征展开评分,并记录全部病人在术后24h内、24h-7d创面的疼痛情况,在这之后对病人术后排便、换药时创面的疼痛状况展开评析,在所有时间段当中选取分值的极大值,并将其充当评价该时间段内镇痛效果的主要依据。记录全部病人在接受术后大小便发生的状况,并询问其是否存在恶心、胸闷、瘙痒等情况,明确病人对各类镇痛药物是否存在需求。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其结果展开处理,在这之后客观评析两类方法的实际效果。
结果:
1、治疗组在接受术后产生疼痛的时间相对较晚;
2、治疗组在接受术后的10小时中最高疼痛级别较低;
3、治疗组术后24小时内镇痛药物的使用较对照组少;
4、两组在接受术后当天尿潴留、肛缘水肿等不适反应不具有明显区别;
5、治疗组术后10小时至24小时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
6、治疗组术后术后24小时至术后3日(首次排便)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7、治疗组术后3-7日最高疼痛程度较对照组轻;
结论:
术后亚甲蓝罗哌卡因混合液局部注射比术后吲哚美辛栓纳肛更有效推迟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感发生的时间;且在短效镇痛及长效镇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类镇痛方法在在接受术后第一次排便疼痛水平和相关的不良反应不具有显著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