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lei274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探索经济增长源泉的过程中,主流的观点认为资本、劳动、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结构发生了快速的转变,人口红利理论作为人口学和经济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应运而生,在解释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传统的人口红利理论认为,随着一国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出现了劳动年龄人口的比重较大、社会抚养负担较轻的人口结构,并通过作用于较高的劳动参与率、储蓄率和投资率,从而产生经济的高增长率。然而,在我国人口转变的过程中,伴随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结构、人口分布等多个方面的转变和演进过程,而不仅仅是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更包括了人口结构中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等,这些基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的转变,都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传统人口红利理论并不能全面反映我国人口转变过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本文基于拓展的人口红利内涵,包括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和人口结构红利,并建立了人口数量红利模型、人口质量红利模型和人口结构红利模型,对人口红利促进经济增长的贡献程度进行理论和实证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978年以后,人力资本提升产生的人口质量红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大;人口结构红利次之,其中人口城乡结构红利最大,人口就业结构红利次之,人口年龄结构红利最小,且老龄化的阻碍作用日益凸显;人口数量红利最小,并表现出逐年递减的趋势;全文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了人口红利理论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确立了本文的整体研究框架、研究的方法、创新之处。第二章为相关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理论基础有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人口因素、人口转变理论;回顾了现有文献对人口红利的内涵、人口红利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人口红利持续期的研究,通过总结现有的研究存在的不足,并展开本文的研究。第三章拓展了人口红利的内涵,将人口红利定义为在人口转型过程中出现的适当的人口数量、较高的人口质量以及合理的人口结构,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有利的条件,并将人口红利分为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和人口结构红利,其中人口结构红利分为人口年龄结构红利、人口就业结构红利和人口城乡结构红利。同时分析了中国人口红利发展的现状。第四章在确定了人口红利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人口数量红利、人口质量红利和人口结构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并探索了人口红利作用于经济增长所需要的条件。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通过建立人口数量红利模型、人口质量红利模型和人口结构红利模型,得到各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的产出弹性及其对经济的贡献程度。在此基础上预测了我国人口发展变化的趋势,及其这些变化对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产生的影响。第六章,为本文研究的结论和相关政策建议,以及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和未来研究展望。
其他文献
材质本身来源于自然,从古至今,无时无刻地不在我们身边。凭借其丰富性和地域特色,材质为人们提供了无限的创作灵感。设计艺术思维,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精神需求,是一种物质的视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人们对居住条件的不断提升,使得我国房地产业在近些年来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日趋平均化的利润以及来自国内外市场的冲击和激励竞争给房
介绍了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和应用效果,以及作物生长模拟模型在设施园艺中的应用现状;分析了建立园艺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可行性、必要性;提出了建立园艺作物生长
以去年年底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为标志,低碳经济时代已宣告到来。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必将成为推进我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目前,我国工业用能占全国能
近几年来,由于企业不履行社会责任所引发的恶性事件屡屡发生,一些环境问题、消费者被侵权问题等社会矛盾日益凸显,因而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状况逐渐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对企业社
自20世纪20年代在西方国家的部分企业应用并获得成功之后,预算管理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更大范围的应用。预算管理已从最初的计划、协调组织生产发展成为现在兼具控制、评价、
J箱包公司,是专业从事各种多功能型箱包和收纳产品的工贸一体型公司,公司业务和开发部设立于厦门市,生产部则位于同安工业集中区。公司主要以出口为主,市场集中于北美洲、南
汽车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其投资行为和效率问题至关重要。自2002年起,汽车工业企业普遍存在投资上升趋势,对汽车行业是否过度投资的争议存在至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
通讯行业重组,之前多家基础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演变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的竞争格局,每家运营商均由原来相对单一的业务,转变为拥有固定和移动牌照的全方
概要:本文介绍了卫星信号的种类,重点介绍了高频调谐器的结构以及分类、使用方法、电特性参数,对在不同的电磁环境下选用高频调谐器,介绍了作者本人选用、使用高频调谐器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