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我院新生儿科患儿的病原菌的分布、药敏状况变迁规律;分析我院新生儿一病房、新生儿二病房患儿痰培养及其特点,探讨两者细菌分布、药敏状况等的区别,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选择2014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新生儿一病房及二病房住院,明确诊断为新生儿肺炎,且行两次及以上痰培养的12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对比一病房与二病房送检痰标本的菌群分布情况及构成比、主要感染细菌感染率变化、对常用抗生素药敏结果的分析,探讨入院后常见病原菌的变迁与耐药。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我院新生儿一病房、新生儿二病房2014年01月至2016年12月感染患儿的痰培养细菌分布和药敏变迁有以下特点:1.痰培养病原菌比较:(1)两病房患儿入院时痰培养检出的前几位细菌分别为新一:肺炎克雷伯菌(25%,其中多重耐药3.6%)、金黄色葡萄球菌(16.4%,其中多重耐药5.5%)、鲍曼不动杆菌(14.5%)、大肠埃希氏菌(10.9%,其中多重耐药1.8%),新二:肺炎克雷伯菌(35%,其中多重耐药2.5%)、金黄色葡萄球菌(15%,其中多重耐药10%)、大肠埃希氏菌(15%,其中多重耐药15%)、阴沟肠杆菌(10%),(X2=17.874,p=0.596>0.05),无统计学差异;(2)入院48小时后痰培养致病菌均主要为革兰阴性杆菌,前几位的细菌分别是新一:肺炎克雷伯菌(25.7%,其中多重耐药7.1%)、大肠埃希氏菌(21.4%,其中多重耐药7.1%)、鲍曼不动杆菌(11.4%)、金黄色葡萄球菌(10%),新二:肺炎克雷伯菌(35.7%,其中多重耐药3.6%)、大肠埃希氏菌(23.2%,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12.5%)、阴沟肠杆菌(10.7%,其中多重耐药1.8%);入院48小时后新一与新二常见菌群总体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0.908,p=0.230>0.05);(3)两病房患儿各自入院时与入院48小时后几种常见细菌构成比无统计学差异(新一:肺炎克雷伯菌p=0.525>0.05,大肠埃希菌p=0.151>0.05,鲍曼不动杆菌p=0.604>0.05;新二:肺炎克雷伯菌p=1,大肠埃希菌p=0.437>0.05,鲍曼不动杆菌p=0.297>0.05)。两病房多重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461>0.05),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构成比无统计学意义(p=0.368>0.05);2.痰培养药敏结果:(1)肺炎克雷伯菌对常规抗生素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均较高,尤其对头孢唑林、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的耐药率较高(60%-90%);(2)新二患儿入院时大肠埃希菌表现为多重耐药,对绝大部分常见抗生素完全耐药,仅对阿米卡星无耐药;(3)新一与新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鲍曼不动杆菌药敏试验入院时及入院48小时后均无显著差异,金黄色葡萄球菌主要对阿莫西林棒酸及氨苄西林等耐药,对阿莫西林棒酸耐药率较高(均>65%),而对万古霉素、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碳青霉烯类等抗生素未见耐药。鲍曼不动杆菌主要对氨曲南及阿莫西林棒酸等耐药性较高。结论目前新生儿院内感染病原菌仍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儿科医师应重点监测患儿临床表现,动态随访血常规、CRP、PCT等检查,密切随访痰培养。根据患儿临床表现,结合痰培养药敏试验辅助选择用药,同时避免滥用广谱抗生素。同时加强手卫生管理,无菌操作观念及对器械的严格消毒;建立全方位的感染控制干预机制,开展一系列的感染控制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