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大数据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 :东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国七十周年以来,我国公共医疗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乡村卫生所到遍布全国的三甲公立医院,从药物、点滴治疗到现在全国100多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引进,我国医疗水平已成功跻身世界先进水平。十三五以来,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用篇幅来总结和指导医疗行业发展,可见党中央、国务院对医疗卫生工作的重视程度。当前,世界医疗技术发展进入瓶颈期。国内方面,我国医疗模式主要发源于中国三大国粹之一——中医,主要以望、闻、问、切作为患者诊疗手段,同时结合西医的检验手段对患者病情进行诊断,对症治疗。国外方面,西医为主,以先进的科学技术为依托,以科研、实验为手段,对新病情进行研究试验治疗,发展速度迅猛,针对性强,治疗效果良好。但这两种医疗模式有共同的不足之处,即盲目性、被动性、滞后性。盲目性体现在医务人员了解患者病史时,咨询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患者非医学出身,很难回答具体全面,致使信息遗漏,治疗效果欠佳。被动性,即医生询问病情时,患者因为个人原因隐瞒部分病情,可能造成难以预期的不良后果等。滞后性,体现在例如传染疫情正在低调蔓延,由于信息传播速度滞缓,致使疫情未能及时被发现抑制,恶性蔓延,而后带有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又在未知情况下产生二次传播,造成潜在被传染者无法跟踪进行医学观察,疫情无法控制的不良局面。至此,新的医学诊疗途径亟待开发应用以弥补以上不足。当前,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勇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和英明部署下,全国上下众志成城,相信会很快取得疫情防治的最终胜利。但在这次疫情中不难看到医疗模式的被动性和滞后性给我们带来的不利局面。面对疫情肆虐,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李兰娟院士提出,可以通过大数据发现传染源、控制传染源来抑制疫情蔓延。此次疫情的发生地武汉华南海鲜城也是通过大数据筛查发现的。由此,医疗大数据或将成为医疗新模式的重要途径。医疗大数据发展关乎民生福祉,是促进公共医疗水平提高的重要手段,自2016年始,我国已稳步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建设运营,但只有通过在全国合理地规划建设医疗大数据才能保证医疗大数据在我国健康、快速地发展。本文作者将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深入分析区域医疗大数据发展现状和研究国家医疗大数据发展战略,因地制宜地提出现行医疗大数据发展存在的问题和缘由,并结合工作提出个性化建议,以期对国家医疗大数据战略发展产生积极作用。在改善民生、提升科技实力方面,医疗大数据所能发挥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各国政府都极力推进医疗大数据的发展,在发展意义、公共政策、经济回报等方面都经过了充分的论证,医疗大数据的发展持续推进,但评估大数据发展的益处的同时应当实时把握发展过程中已经产生或可能产生的难题,及时有效的规避和解决难题,保证其顺利、健康发展。本文作者首先通过文献分析,找出其他医疗大数据先行国家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归纳总结。接着结合自身医疗工程工作经验,从医务工作者、设备、人才等角度挖掘医疗大数据发展过程中已经出现的弊端及继续发展可能遇到的阻力,深入分析原因,以期得出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访谈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近几年国内外优秀的医疗大数据发展论文的查阅、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医疗大数据领域发展存在的区别和差距,结合对本单位医疗工作者的访谈、交流得出真实现状和发展建议,这些现状和建议将助力国家医疗大数据发展蓬勃、腾飞。本文创新在于医疗大数据作为公共资源,它是医疗资源和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单方面从医学或工学角度分析,都不能全面的、有效的分析医疗大数据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为工学出身,投身医疗机构中医学工程相关工作,将从专业领域和实地工作出发,更加周密地挖掘医疗大数据行业发展的现状和面临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更全面、有效的解决途径,助力医疗大数据更早地为社会公共卫生服务。论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节为绪论,主要通过本文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几个重要方面对本文进行详细介绍。第二章节为本文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主要对医疗大数据、精准医疗和医疗大数据共享等基本概念进行解释,并对贯穿全文的资源配置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给予一定的解释。第三章节从政府机构、医疗大数据行业、临床应用等几个方面说明我国医疗大数据发展现状。第四章节为通过对文献、新闻的深度研究结合自身工作,发掘医疗大数据在现行医疗机构中的发展现状并深度探寻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分析了产生的原因。第五章主要通过对英国、美国、以色列等健康医疗大数据领域领先国家的发展经验分析,总结珍贵的发展经验,以期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指引作用。第六章节从政策法规、行业现状、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改善医疗大数据发展的建议。
其他文献
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宅基地资格权。由于“农户资格权”并非现行法上的权利概念,而文件既未对“三权分置”之权利构造作出具体阐释,与资格权相关的配套法律规范也没有列明,因此造成实践中出现了资格权落实困难、受侵害无从救济等问题。任何权利一旦无法得到法律的保护就无从称之为权利,资格权制度构建对于进一步开展宅基地“三权分置”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积极意义。本
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媒介不断发展、并利用媒介创造文化的历史。信息交流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从私有化到信息共享,都源于媒介技术发展。现在的媒介社会已经进入到第三媒介时代,信息分享成为传播常态,人与媒介的紧密结合是这一时代的典型特征。这样的传播状态也加剧了个人信息暴露在公共空间的危险。用户似乎生活在一个“公开透明”的场所。我们的社会不是一个景观社会,而是一个被窥视的社会。媒介技术发展背后隐藏的是一个信息
我国《刑法》不仅规定了行贿罪、受贿罪,而且还规定了介绍贿赂罪。在司法实践中,对于一行为构成介绍贿赂罪还是成立行贿、受贿共犯往往难以区分,这些区分难问题给司法实务造成了极大的困扰。本文通过对王某行贿一案,以案例分析的方式,对本案涉及到的行贿罪共犯认定、受贿罪共犯认定以及行贿罪、受贿罪共犯与介绍贿赂罪的区分加以分析,进而对帮助他人违法提取公积金并收取“点子”费的行为进行定性研究。本文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在信息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网络预约出租车(下文简称“网约车”)行业借助互联网技术降低交易成本,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网约车行业为大众的出行提供了便利,但新事物的产生必然伴随着新问题的出现,网约车在交通事故责任分配领域问题凸显。一方面,据地方有关部门统计,网约车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较出租车及私家车更高;另一方面,网约车发生交通事故之后,该由哪些主体承担赔偿责任、赔偿责任如何分配,无论在理论或司法实践层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离不开大学教学的改革,大学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大学课堂教学质量,大学课堂始终是大学教学改革主阵地,必须重视大学课堂的变革。从文化的视角来说,大学课堂变革的过程也是课堂文化的重塑过程。高等教育阶段的大学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动的场所,是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碰撞与交融的场所,是倡导学术自由与探究的场所。在这一场域中形成的大学课堂文化是课堂改革的核心,它在无形中规定着
学位
互联网应用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网络用户数据呈现爆炸式的增长。但由于理论的保守,立法的落后,导致了对数据产业规制的空白,给数据乱象的产生创造了空间。网络数据作为互联网行业发展的“石油”,如果不将其纳入到法律规制的范围之中,将阻碍数据产业的发展。想要更好发挥大数据的优势,首先必须对数据的权利界定以及权利内容予以明确。本文的主要观点是对网络数据应定性为限定所有权,希望通过对数据限定所有权内容的研究
在当下这样一个图像至上的视觉社会,新媒介生态逐渐冲击着乡村文化,乡村传播也不再局限于广播、报刊、电视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形式,反而是以一种新兴的媒体形式——即通过网络短视频的方式走入大众的视域当中。移动短视频平台——“快手”基于庞大大的社群粉丝基数成为了当下图像时代的佼佼者。“快手”短视频深耕于乡村社会及农村市场当中,比比皆是的都是生产日常生活、个人技能以及乡村风貌的短视频内容。至此,涉农短视频也借
学位
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汽车保有量在近年得到大幅提升,而机动车所带来的出行风险也显著增加。醉驾二次碰撞致害案件受制于2010年最高法司法解释的限定,导致很多醉驾二次碰撞重大损害案件简单适用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出现处罚畸重的现象。笔者结合典型案例对醉驾二次碰撞致人重伤行为的刑法适用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案情,归纳本案的分歧意见和争议焦点。行为人丁某凌晨醉酒驾驶机动车在市区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