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研究——以鄂西来凤县兴安村为例

来源 :中南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t00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家先民世代生活在武陵山区,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就了土家族独特的传统文化,其中与生态保护有关的内容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他们所具有的质朴的生态观念认为人与自然平等共生。正是这种观念及其指导下的行为共同勾勒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本文运用生态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相结合的理论范式和研究方法去解释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对土家族的生态观,以及在这种生态观念指导下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对于保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还为决策部门提供建设和保护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依据,藉此打造更加完美和谐的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   全文除导论外,主体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从土家族的神话传说、民间谚语等素材中提炼出和谐利用自然和强烈保护自然的生态观念,挖掘出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生态保护意识。第二部分以土家族传统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为研究对象,从生产行为、宗教仪式、习惯法、礼仪制度等对生态的保护进行剖析,运用田野调查的资料进一步论证了土家族传统文化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密切关系,即土家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保护生态的因素,正是这种独特的传统文化为土家族聚居地区生态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第三部分主要探讨土家族传统文化在保护生态中的价值及其在构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中的可能贡献。
其他文献
破损的混凝土结构被修补后,其耐用性取决于维修材料和维修方法的精心选择,这些材料和方法应适宜于其使用条件.文章旨在描述设施管理者和设计者们为保证维修后的耐用性而需要
浙江地处我国改革开放前沿,民营经济活跃,是我国市场经济的试验田。浙江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文化现代性建构培育了良好的环境并提供了原动力,然而景宁畲族的经济尚欠发达,其文化
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与加强农村水利改革的背景下,如何对农村公共产品有效治理,是一个关系到农村公共事务能否得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但是,对
当代人类社会面临着严重的“失序”问题,生态环境退化就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之一。面对森林砍伐、气候变暖等生态问题,人们不得不采取一些生态重建对策,力图使受损生态系统恢复生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推动了各行各业的快速发展,这其中也包括教育行业,作为教育基础阶段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氛围等多个角度改革发展,不断提高教学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