酯酶EstXT1的筛选鉴定与分子模拟计算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cb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酯酶(EC 3.1.1.x,Esterases)主要包括羧酸酯酶(EC 3.1.1.1,Carboxylesterases)和脂肪酶(EC 3.1.1.3,Lipases),普遍存在于微生物和动植物中,参与酯水解、酯化、转酯等多种反应。酯酶催化活性高、副反应少,具有广泛的底物特异性、对映异构体选择性等特点,在食品、医药、洗涤剂、造纸等领域均有应用。传统的微生物酯酶基因的筛选方法依赖于微生物的培养与纯化,但自然界中只有0.1%-1%的微生物可以在实验室条件下生长,高达99%以上的微生物难以培养,其蕴含的丰富酯酶资源,大多尚未开发利用。宏基因组技术绕过了微生物的分离培养过程,直接从环境样品中提取总DNA,构建宏基因组文库,通过基于序列或功能的筛选方法从文库中获取酯酶基因,扩大了功能基因的来源,为获取新型酯酶提供了新途径。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构建土壤宏基因组文库,采用基于功能的筛选方法,获得新型酯酶基因estXT1,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了estXT1的异源表达,对纯化得到的酯酶EstXT1进行酶学性质表征,将酶与配体小分子进行分子对接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主要结果如下:1、土壤宏基因组文库的构建及酯酶基因的筛选。以土壤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提取土壤环境DNA,采用噬菌体包装侵染的方法,构建以大肠杆菌为宿主的Fosmid宏基因组文库。通过功能筛选的方法从文库中筛选到一个新型酯酶基因estXT1,其核苷酸序列长1143 bp,编码380个氨基酸残基,预测蛋白分子量为40.0 kDa,等电点为4.60。多序列比对结果显示EstXT1具有第Ⅷ族酯酶的多个特征基序,系统发育分析显示EstXT1与第Ⅷ族酯酶聚为一支,故推定Ser56、Lys59和Tyr165为EstXT1的催化三联体。2、酯酶的异源表达。以筛选到的阳性亚克隆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扩增estXT1基因,通过酶切酶连的方法克隆到pET-28a(+)表达载体上,构建pET-estXT1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低温诱导表达,使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重组酶,经SDS-PAGE验证蛋白条带单一,分子量与预测值相一致。3、酶学性质表征。EstXT1对阿魏酸酯具有水解活性,其催化反应的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55℃,在pH=7-10.6范围内孵育3 h后可以保持80%以上的活性,具有较强的耐碱性。Zn2+和Co2+对EstXT1有一定的激活作用,Cu2+和CTAB对EstXT1的活性具有强烈抑制作用,常用有机试剂中除了 DMF和DMSO外,对酶活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此外,EstXT1对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ween 80有一定的耐受作用。4、EstXT1与配体的分子对接。以蛋白4IVK为模板,构建EstXT1的三维模型,采用AutoDock Vina软件,将EstXT1和底物MFA进行柔性对接,获得蛋白-底物复合物,蛋白与底物之间存在多个氢键和疏水作用,为配体的稳定结合提供支撑。5、EstXT1的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研究。利用Amber和NAMD软件对蛋白配体复合物进行溶剂化处理,对整个系统进行能量最小化和平衡,最后进行动力学模拟,并对NAMD分子动力学模拟的最后一个平衡构型进行QM/MM模拟,将催化三联体、底物分子和两分子水划为QM区,其余部分作为MM区,分别进行量子力学与分子力学计算。用Amber进行的MM-MD计算得到的总能量较低,为-91385.2304kcal/mol,而用 NAMD 进行的 MM-MD 为-511381.1862 kcal/mol,QM/MM 为-453299.7295 kcal/mol。通过MM-GBSA和MM-PBSA方法计算得到EstXT1和底物MFA的结合自由能分别为-32.1722 kcal/mol和-4.1049 kcal/mol,表明酶与底物之间结合较紧密,催化活性较高。将活性口袋附近的苯丙氨酸Phe128突变为丙氨酸形成突变体F128A,通过丙氨酸扫描分析得到突变体结合自由能增大,丙氨酸的替代不利于配体分子的结合,而活性口袋附近的Phe128对MFA的紧密结合是有利的。本研究中的EstXT1是第Ⅷ家族酯酶,其具有较强的耐碱性,对去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riton X-100和Tween 80有一定的耐受作用,并且可以水解阿魏酸酯类化合物,这些特性使其具有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该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宏基因组技术,能够从不可培养微生物的基因资源中获得新型酯酶,为寻找具有特殊酶学性质的新型酯酶提供了新的研究策略,扩大了功能基因的资源,为工业提供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生物催化剂。此外,对EstXT1与MFA的分子模拟计算结果为酶与配体的结合和催化过程的理解提供了重要依据。
其他文献
随着纳米银(Silvernanoparticle,nAg)类抗菌、消毒产品的广泛使用,nAg可随污水最终排放至城镇污水处理厂,对活性污泥微生物造成毒性胁迫进而影响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N-乙酰高丝氨酸内酯类(N-acyl homeserine lactones,AHLs)信号分子可根据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中细胞密度变化调控自身基因表达进而调节群体行为。因此,探究nAg胁迫下活性污泥混合液中AHLs变化
哺乳动物卵泡内部缺乏血管分布,导致其内部的卵母细胞和卵丘颗粒细胞处于低氧状态(对人类来说氧气含量大约在1.3%-5%之间)。有研究指出,低氧会影响细胞的组蛋白甲基化水平。组蛋白甲基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在调控基因表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卵丘颗粒细胞和卵母细胞作为功能上的合胞体,两者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对卵泡和卵母细胞的发育至关重要。卵丘颗粒细胞基因表达的变化会影响卵母细胞的状态和功能。但
可溶性玉米纤维(Fibersol-2)是一种抗性麦芽糊精,在增强动物肠道屏障功能和促进生长等方面具有突出作用。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Fibersol-2对仔猪生长性能、后肠黏膜屏障功能和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选用28日龄、初始体重为(9.65±0.44)kg的杂交(杜×长×大)仔猪448头,采用单因素随机分组试验设计分为4组,每组8个重复,每个重复14头,分别饲喂4种日粮:基础日粮分别加0(对照组
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L.)在我国南方种植规模较大,其接种相应的根瘤菌后可以高效发挥固氮作用,提高生物产量,增加还田后的改土能力。本文通过选择几种较为常用的紫云英品种与根瘤菌菌种相互接种,比较紫云英与根瘤菌之间的专属性差异,并通过多点取样,对影响紫云英根瘤特性的土壤理化指标进行分析,还通过野外筛选及实验室提取,力求发现并分离纯化高效的紫云英根瘤菌菌株。1.不同品种紫云英接种根瘤
多环芳烃(PAHs)是一种具有强烈“三致”作用的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广泛分布于水体、土壤等环境中,可通过土壤-植物系统污染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因此PAHs对食物链的污染及其阻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然而,PAHs在不同生育期作物各器官的分布规律及阻控作用对作物不同生育期的影响目前尚未明晰。本文通过PAHs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生育期小麦各部位对萘、菲、芘的累积情况,探讨了根向茎、叶、籽粒的迁移以及叶
不结球白菜(Brassica rapa ssp.ch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一二年生叶类蔬菜,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它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物质。营养类化合物如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非营养类生物活性化合物如黄酮、花青素、山奈酚和槲皮素等这些生物活性成分。这些化合物对癌症和炎症,老年痴呆症,心血管疾病等多种慢性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虽然不结球白菜是人们日常饮食中的大宗蔬菜,受广大消费者欢
砷(A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土壤环境中的有毒类金属。在自然环境中,砷有多种形态,不同形态的砷毒性不同。将砷从毒性较大形态转化到毒性较小的形态,是生物重要的解毒机制之一。作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者,微藻对砷的吸收和解毒过程比较复杂,可能通过藻体表面吸附、亚砷酸盐(As(Ⅲ)的氧化、砷酸盐(As(V))的还原、As(Ⅲ)甲基化、有机砷化物的合成、外排等一系列过程共同作用,同时也受环
大豆(Glycine max(L.)Merrill)是主要的植物蛋白来源,也是主要的油料作物,我国的大豆种植历史悠久,大豆品种众多。我国南方春大豆产区,夏季高温多雨,这种高温高湿的环境影响了大豆种子的发育,导致部分籽粒在田间条件下发生劣变,种子活力出现下降,种用价值下降。本实验室前人对种子劣变抗性品种湘豆3号和不抗品种宁镇1号进行双向电泳筛选到差异表达蛋白GmSBH1,并以其启动子区域顺式作用元件
蚕豆是高蛋白、低脂肪的豆类作物,所含营养素种类丰富,是理想的营养代餐粉原料。本文根据产品复配和产品人群需求的原则,进行低能量蚕豆营养代餐粉的配方设计,开发出具有降血糖、降血脂等活性功能—适用于肥胖患者、糖尿病人,具有一定市场前景的营养粉产品,具体研究如下:1.低能量蚕豆营养代餐粉配方设计:首先参考中国食物成分表,依据低能量、高饱腹准则,筛选出作为营养粉的豆类原料、谷物原料和高膳食纤维原料,即蚕豆粉
众所周知,母乳对新生儿生长发育至关重要,尤其是乳寡糖,结构复杂多样,是乳中除乳糖和脂肪外的第三大固体成分具有重要的生物功能。相比人乳和牛乳寡糖,关于羊乳寡糖结构及功能的报道较少,尤其是同时进行人乳、牛乳及羊乳寡糖组结构及生物功能的相关研究更少。此外,乳寡糖是一种非消化性寡糖,能够到达肠道通过发酵产生有机酸,抑制致病菌的生长,促进有益菌的增殖,具有维持肠道菌群稳定的功能。研究表明乳游离寡糖可以促进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