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对比研究——以山西运城市与河南驻马店市的对比为例

来源 :南京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200514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村留守儿童现象是我国社会体制及经济体制转型时期必然产物,他们的留守生活状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研究将山西省运城市与河南驻马店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第一手调研数据来全方面分析两地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状态,将他们的生活状态进行对比,分析两地留守儿童在各指标上的异同点,为有针对性地缓解和满足不同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困境及需求提供了资料。   本研究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社会角色理论、优势视角理论等理论视角,从基本生活情况、学习状况、情感及人际关系等方面对两地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状态进行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本研究分析了两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各自生活状态、各自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需求,并进行了相关总结和思考。   本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并非完全问题化,两地农村留守儿童的吃、穿等日常生活需要基本能得到满足。农村留守儿童所面临的问题并非完全相同而是各有侧重点,即有共同面临的困境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同的困境。河南驻马店市的农村留守儿童的作息就餐情况、日常开销情况差于山西运城市的农村留守儿童,且部分农村留守儿童还处于温饱边缘。学习上缺乏辅导和心理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是两地农村留守儿童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父母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的角色扮演缺失严重,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其他文献
人口问题一直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从20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末,我们关注的主要是人口数量问题。随着我国人口政策的持续推行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口城市化浪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民族兴旺的根本。在人的生命历程中,儿童阶段既是初期亦是关键时期,此外,由于儿童本身的弱势性也决定了他们的生存、发展和保护都更需要来自各方的
当前,旅游业快速发展已成为环境污染、破坏的重要原因,然而,良好的环境状况又是旅游业的基础;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日益紧迫的问题。本文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从旅
代际流动作为社会开放程度和阶级构型,一直是社会学家在社会分层领域关注的重点。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体制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社会在1978年进入了
从1995年江苏省率先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至今,有关大学生村官的探索已近16年。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这项由国家主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计划,已然成为一项国家和社会
“社会资本”作为社会学的核心概念,在现代社会被人们越来越多地提及。在过往诸多的研究中,大多是运用“人力资本”等理论对就业问题进行讨论,本研究在汲取国内外先进的相关
基督教在江淮地区,既与当地传统民俗文化难免发生冲突,又不断与其融合。本研究以江淮地区的C村基督徒的春节民俗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C村基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