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研究 ——以南京市江宁区三个村为例

来源 :南京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rk3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村公共空间是旅游型乡村中承载游客活动和展示乡村风貌的重要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乡村旅游业兴旺发达,乡村公共空间的建设也日益受到重视。然而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并没有达到建设时的预期效果。不同旅游型乡村的公共空间、一个乡村的不同公共空间、同一公共空间的不同位置的使用状况均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如何有效地提升乡村公共空间活力成为了当下旅游型乡村建设必须面对的问题。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如何界定?如何判断活力的高低?如何利用场地的活力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的设计建议?这些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文献资料梳理的基础上,以南京市江宁区三个旅游型乡村作为实证研究对象进行相关活力评价对比和影响要素研究。首先,理论分析主要是对国内外关于公共空间活力的相关理论基础以及学者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归纳,总结相关的理论知识。接着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空间活力要素和影响要素进行分析,进而分别构建针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总体活力度评价体系和活力影响要素评价体系。研究结果表明,三个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和空间品质呈正相关性,即空间品质高的公共空间活力度也好,空间品质差的公共空间活力度也差。因此在研究公共空间活力提升策略时,从活力影响要素即空间场所着手,结合活力度空间特性分析,针对三个样本空间提出具体的活力提升策略。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活力度评价结果与旅游型乡村活力影响因素评价结果呈正相关性;(2)不同因素对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作用效果各有不同;(3)针对江宁区三个旅游型乡村具体的活力提升建议,针对样本空间以影响因素得分分析和活力影响—重要性矩阵构建得出提高样本空间活力度应主要从舒适性、便捷性、可达性这三个方面着手。全文约5.9万字,图62幅,表23个
其他文献
培智学校是为特殊学生提供教育和医疗服务,帮助他们获得知识、补偿缺陷的教育机构。培智学校诞生200多年来,相较于丰富的规划设计实践,相关理论研究显得滞后。鉴于此背景,基于特殊学生障碍特征,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以阜南县培智教育学校为例,探讨培智学校空间应对策略。通过文献和实地调查,总结特殊学生感知与行为障碍特征,分别是感受性低、感觉统合失调、空间知觉发展落后、行为情绪化、行为异常、肢体活动障碍
生产活动的全球化使得商品已不再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网络经济的崛起使得消费行为已不局限于特定场所,传统的销售模式正在经历着转型的阵痛,新兴的体验消费逐渐进入人们的日常,在此背景下,兼具体验与销售功能的产品体验中心应运而生。对前人关于消费心理和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选择性的运用,旨在发现该类建筑中与消费心理与行为存在较强关联的要素。采用语义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和行为观察法,从消费者的视角,对4个产品体验
设计草图是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重要手段之一,是记录建筑师图示思维、推敲设计的载体,建筑大师的设计草图尤其反映着他们的创作思想、设计方法和个性特点,具有极高的建筑艺术水平和历史价值。以往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尚不丰富,而在当代,由于草图的作用逐渐被计算机所取代,对设计草图进行深入研究的专家更为稀少,研究成果更为匮乏。而设计草图作为建筑师的基本功,不仅不能放弃,而且应该得到强化和发展,因此,在目前国内建
近年来,民宿作为新兴产业,伴随着旅游业的个性化需求而不断发展壮大。不同于酒店的华丽高端、规模庞大,民宿追求的是为游客提供精致性、个性化、体验式的服务,尤其适宜在自然资源优越和人文资源丰厚的村落和古镇地区发展。民宿多由旧建筑更新改造而来,亦有新建或新旧结合的,主题鲜明,环境优美。民宿的材料以夯土、砖、石材、木材、钢材等比较常见,结构多为框架和混合结构。现代木结构民宿因为具有建筑空间灵活、造型多变、环
综合医院是以诊治疾病,照护病人为主要目的的医疗机构,其各项设施应该尽可能改善病人的治疗和恢复条件。重症监护单元(Intensive Care Unit,下文简称ICU)作为医院集中监护和救治重症患者的专业科室,是综合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规范性和合理性对于患者和医护人员都有很重要的影响。目前国内关于ICU的管理和建设标准尚未完善,相关的研究尚未形成系统,因此对ICU进行空间设计研究具有理论和
当前,我国经济水平和旅游业都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旅客对旅行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高,随之而来的是精品式、体验式等诸多新型旅游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中也逐渐显露其价值,大多数历史文化街区被打造成文化旅游项目,重新焕发经济活力,伴随着历史文化街区功能业态的更替,历史文化街区型精品酒店应运而生。近年来国内历史文化街区型精品酒店数量呈直线上升趋势,并逐渐走向品牌化、规模化。
随着国民经济的稳健发展,城市居民对生活的需求变得多样化、复杂化,人们在满足物质生活的同时,对文化、餐饮、娱乐等方面的商业需求不断增加,城市综合体建筑的规划设计因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另外,相对于数量巨大且成熟的综合体建筑实践来说,相应的理论研究稍显滞后,针对综合体建筑功能配置所做的全面、深入和系统的理论梳理和总结较为欠缺。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本文对综合体建筑的功能配置展开研究。首先,作者阅读分析了大
楼阁是中国传统的城市山水人文环境中的典型景观要素,是关联城市和自然山水的关键因子,在构建体现中国传统文化审美价值取向和整体意象的景观环境空间结构中起到提纲挈领的标志性作用。深入解读传统楼阁与历史环境的关系及其本体特征,是理解中国古代匠人的环境经营智慧、丰富现代中国城市特色景观营造理论的重要途径。中国古代的景观营造历来注重环境的整体把握,当前有关楼阁的研究关注点多在于单体物质空间的形成背景及发展演变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历史街区街巷空间经历着深刻的物质形态变革,面临着传统建筑肌理流失、街巷形态格局改变等现实问题带来的冲击,而目前的保护规划体系对于街巷空间的改造建设控制以及空间设计指引的针对性不强、对街巷空间形态保护不足,导致街区的传统空间形态和风貌特色得不到有效保护和弘扬。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城市设计方法作为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与现场调研的研究方法,研究城市设计控制引导手段在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残疾人的民生改善,近年来,残疾人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基层残疾人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但仍有部分地区的残疾人生活难以得到保障,残疾人公共服务设施较为匮乏。目前,我国已颁布了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的若干建设标准,但在理论方法、设计要求、标准衔接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设计实践中也给建筑师带来不少困惑。因此,进一步加强对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建筑设计的研究,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残疾人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