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肝硬化向肝细胞癌转化中的活化增强子生物信息学分析和药物预测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ken2725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肝细胞癌(HCC,以下简称肝癌)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大部分肝癌发生在肝硬化背景下,然而肝硬化诱导肝癌的机制却并不清楚。研究表明肝硬化异常的表观遗传改变为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而增强子是表观遗传调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当增强子区域同时富集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1时,表明该增强子处于激活状态,这种状态下的增强子称为活化增强子(active enhancer)。相对一般增强子而言,活化增强子可强烈通过促进靶基因的表达,在细胞发育和许多疾病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前期研究发现,活化增强子在肝硬化和肝癌时期大量形成,但在肝硬化发展为肝癌和对肝癌发展的作用、意义和具体机制还不清楚。因此,本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使用肝硬化和HCC的转录组学、基因组学、表观组学、药物转录组学等多组学数据,构建肝硬化时期获得并在肝癌时期持续作用的活化增强子谱(简称CL-HCC活化增强子)并探寻这些活化增强子对肝硬化诱发肝癌的作用机制,对肝癌患者的持续影响以及在肝癌的诊断、预后和治疗上的潜在作用价值。方法与结果1.CL-HCC活化增强子谱的建立及其对肝癌发生的潜在机制和分子分型1.1 CL-HCC活化增强子谱的建立及其主要特征为了研究CL-HCC活化增强子的作用,我们首先根据GSE112221数据集中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及肝癌时期的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1的Chip-seq数据,筛选在肝硬化时期和肝癌时期均富集组蛋白修饰H3K27ac和H3K4me1而在正常肝组织未富集这两组修饰的活化增强子作为潜在的CL-HCC活化增强子。然后根据这些潜在的CL-HCC活化增强子关联的基因在正常肝组织、肝硬化和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建立了在肝硬化时期获得并在肝癌时期持续作用的620个活化增强子谱及其关联的483个靶基因。富集分析发现活化增强子关联的靶基因主要参与肿瘤相关的通路和免疫相关的通路。由于GSE112221数据集中正常肝组织、肝硬化组织和肝癌组织的组蛋白修饰数据是Bulk Chip-seq,里面通常包括肝癌细胞和微环境中的其他细胞。因此我们通过对比肝癌细胞系Hep G2细胞的活化增强子,以区分CL-HCC活化增强子对肝癌细胞和其他细胞的影响。发现CL-HCC活化增强子可划分为肝癌细胞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和肿瘤微环境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通过对肝癌细胞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进行富集分析(包括GO、KEGG、疾病特征和肿瘤特征)发现肝癌细胞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可以通过激活肿瘤特征相关通路促进肝细胞癌化。随后通过对GSE112221和GSE54238数据集中的样本使用基于mark gene的MCPcounter和基于反卷积算法的EPIC估算其免疫细胞浸润状态并分析免疫细胞浸润状态与肿瘤微环境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的相关性,发现肿瘤微环境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与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浸润和功能耗竭正相关。1.2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谱的分子分型及其对HCC精准治疗的潜在价值分析根据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在TCGA肝癌患者的表达情况结合非负矩阵分解,将TCGA肝癌患者分为三个不同的分子亚型(MS1,MS2和MS3)。MS1活化增强子靶基因的表达水平最高,MS3次之,MS2最低。生存分析发现分子亚型间存在预后差异,MS2预后比MS1和MS3更好。通过对CNV和突变谱分析发现各分子亚型间的基因组景观不同。通过GSVA计算KEGG通路、缺氧状态和T细胞功能障碍,结合MCPcounter计算患者的免疫细胞浸润发现各分子亚型在代谢和肿瘤微环境中存在差异。使用TIDE根据表达谱预测患者的免疫治疗响应并使用p RRophetic根据GDSC计算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敏感性发现分子亚型在免疫治疗响应性和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MS2免疫治疗响应最高,而MS3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更好。2.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的肝癌诊断和预后模型建立2.1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的肝癌诊断模型建立将TCGA-LIHC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在训练组中结合逻辑回归、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3种机器学习算法建立诊断模型,并根据各算法建立的模型的AUC值筛选出最优的诊断模型,即根据逻辑回归算法构建的5基因(THBS4、OLFML2B、CDKN3、GABRE和HDAC11)的诊断模型。将该模型在测试组、外部独立肝癌数据以及TCGA泛肿瘤数据中测试,发现该模型在测试组和外部独立肝癌数据区分肝癌与非肝癌患者的准确度均在0.9以上,对15种TCGA的肿瘤数据集区分肿瘤与非肿瘤的准确度在0.7以上。2.2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的肝癌预后模型建立对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进行单因素Cox回归,发现大部分(47.6%)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都可以作为肝癌的独立预后因子,且基本为肝癌预后的风险因素。对这些可作为独立预后的基因使用LASSO回归十折交叉验证降维筛选,得到19个最优的预后基因。将TCGA-LIHC分为训练组和测试组后,根据这些最优的预后基因使用逐步回归多因素COX分析在TCGA-LIHC训练组中建立了4基因预后模型,该模型公式为风险分数(risk score)=C5orf30表达量*(-0.12684)+KITLG表达量*0.20732+SPP1表达量*0.08163+UBE2S表达量*0.52305,根据TCGA-LIHC训练组的风险分数的中位数作为风险模型高低风险的分界点,将患者分为高低风险组。随后,在TCGA-LIHC测试组,所有TCGA-LIHC患者和ICGC LIRI-JP数据集中进行验证,根据该模型划分的高、低风险组的生存都有显著差异(TCGA-LIHC测试组OS p=0.0009,所有TCGA-LIHC患者OS p<0.0001和ICGC LIRI-JP OS p<0.0001)。通过时间依赖的ROC曲线和C-index,与近期发表的其他模型比较,该模型在不同数据集都有较好的预测能力和稳定性。通过GSEA分析高、低风险组的基因表达差异,发现高风险患者的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的表达高于低风险组,且高风险组患者的肿瘤相关通路和炎症通路比低风险组激活,对比高、低风险组基因组景观,发现除TP53外高低风险组基因突变频率基本没有差别。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分析,发现该模型可以作为独立的预后因素。最后将该模型结合TNM分期构建列线图,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在两个数据中1年和3年预测值与观察组几乎一样,DCA分析显示列线图在两个数据中列线图的净获益率均高于TNM分期。3.以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为潜在靶点的药物预测CMap数据库收录了不同药物或小分子化合物处理靶细胞后的基因表达数据,我们通过CMap数据库结合GSEA算法预测出15种可能降低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的药物。随后通过PPI网络分析,发现二甲双胍的靶点INS与多种参与肿瘤通路的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有相互作用。通过对二甲双胍干预CCl4诱导的肝硬化背景转基因小鼠的转录数据(GSE131175)分析,发现二甲双胍干预CCl4诱导的肝硬化背景转基因小鼠后,CL-HCC活化增强子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显著下降。通过GSEA分析BET抑制剂家族JQ1处理Hep G2细胞的表达谱数据(GSE51143),发现JQ1可以显著抑制Hep G2细胞中的肝癌细胞相关的CL-HCC活化增强子的表达。使用CTRP和PRISM两种小分子化合物数据库结合p RRophetic计算TCGA数据库肝癌患者(TCGA-LIHC)和ICGC数据库肝癌患者(ICGC LIRI-JP)的药物敏感性,发现有5种来自CTRP和4种来自PRISM的化合物在4基因预后模型划分的高风险组患者中的敏感性显著高于低风险组,且敏感性和风险分数正相关,结合CMap数据库和文献调研,发现高风险组患者对氯法拉滨和BI-2536更加敏感,这两个药物可能是针对高风险患者的有效药物。结论和意义1.本研究首次鉴定了CL-HCC活化增强子,并发现CL-HCC活化增强子与其靶基因异常表达的密切相关。CL-HCC活化增强子可能通过同时影响对肝细胞和肝脏微环境其他细胞(如CD8+T细胞),促进肝硬化向肝癌发展。2.根据CL-HCC活化增强子相关靶基因的差异表达水平可将HCC患者区分为不同分子亚型,这些分子亚型之间在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水平、预后、基因组景观、肿瘤微环境、免疫治疗响应性和化疗/分子靶向药物敏感性等存在巨大差异,表明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表达可以作为肝癌分子分型的标志物,为探寻肝癌异质性和精准治疗提供新策略。3.CL-HCC活化增强子的5个相关靶基因(THBS4、OLFML2B、CDKN3、GABRE和HDAC11)诊断模型具有诊断肝癌的潜力,有望发展成为新的肝癌诊断生物学标志物。4.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的4个相关靶基因(C5orf30,KITLG,SPP1和UBE2S)预后模型可有效预测肝癌患者的预后,并且与其他肝癌预后模型相比更准确和稳定。该模型结合TNM分期构建的列线图预测预后与实际预后基本一致,该列线图对临床决策有重要意义和应用前景。5.二甲双胍和JQ1都能够抑制CL-HCC活化增强子靶基因的表达,可能是二甲双胍和JQ1抗肿瘤的潜在机制,为以CL-HCC活化增强子及其靶基因为潜在治疗靶点开发药物提供了理论支撑。6.氯法拉滨和BI-2536可能是针对4基因预后模型划分的高风险患者的有效药物,为高风险患者的精准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这项研究通过CL-HCC活化增强子为深入认识肝癌的发生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CL-HCC活化增强子及其靶基因表达模式的分析在肝癌的诊断、预后预测、精准治疗和药物开发中具有重要的潜在价值。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和目的宫颈癌(Cervical Carcinoma,CC)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是CC患病人数最多的国家之一,CC的预防和治疗任务繁重。HPV疫苗和宫颈涂片筛查虽然能够有效的预防CC发生,但晚期CC预后通常很差。环状RNA(circRNAs)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也包括在CC中。此外,由于具有高稳定性,特异性表达等特点,circRNAs
一、研究背景肝细胞性肝癌(HCC)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恶性肿瘤之一,目前在最致命肿瘤中致死率排名第二。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肝癌已经有了众多治疗手段,如精准的肝段切除术,肝移植术,肝动脉栓塞化疗及肝癌射频消融术等,但是肝癌患者的预后仍然不令人满意,据统计,肝癌患者5年总生存率低于20%。肝癌起病隐匿,肿瘤进展快,容易复发和肝内转移都是导致肝癌预后较差的可能原因。因此,探究肝癌进展,转移的分子学机制有利
随着运动健身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进行体育锻炼,但由于人口老龄化及不正确的运动姿势,肌腱损伤发病率也逐年增加。常见的肌腱损伤包括肌腱病、肌腱撕裂/断裂伤等。肌腱损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轻度损伤且效果有限,手术治疗包括残端清理缝合、自体或异体腱移植替代等,取得了广泛的疗效。由于肌腱的特殊生物学性能及愈合机制,损伤肌腱的愈合结果通常为瘢痕组织形成。不同于肌腱的
溴隐亭是治疗垂体泌乳素瘤最常用的多巴胺激动剂(DA),可有效减少垂体泌乳素瘤的肿瘤大小,但其机理尚未完全明了。细胞凋亡已被广泛认为参与溴隐亭引起的肿瘤体积缩小机制。然而,是否还有其他非凋亡性细胞死亡参与溴隐亭缩小肿瘤体积的机制尚不清楚。新近发现的程序性坏死(necroptosis)的分子机制研究,为检查溴隐亭药理学功能中是否可诱导肿瘤细胞坏死提供了可能。本研究的目的是观察和研究程序性坏死在溴隐亭诱
脓毒症是临床最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流行病学结果显示2020年全球感染脓毒症患者人数高达4890万人,死亡率高达25-30%,是人类健康的巨大威胁。肠道机械屏障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是机体吸收营养和抵御外界刺激的重要屏障,脓毒症后肠屏障功能严重受损,可导致肠道内菌群和毒素移位入血,引发严重组织损伤,目前治疗手段有限。肺脏无时无刻都在发生血气交换,在脓毒症早期即会发生损伤,血管渗漏是肺损伤的典型病理生理
目的:机器人辅助胸腔镜手术(Robotic-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RATS)已成为行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根治性手术的选择之一。但是,关于RATS行NSCLC根治术的争论,特别是与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oscopic surgery,VATS)之间的比较是目前胸外科
背景:液体活检是对体液当中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循环肿瘤DNA和RNA以及外泌体等肿瘤相关物质进行检测的方法。液体活检具有创伤小,成本低,可重复采样和实现实时检测的优点。CTCs由于经历上皮-间质转化或者外界刺激(例如诊疗操作)而从原位瘤或者转移灶脱落,经血液和淋巴循环系统入侵和定殖到其他部位的组织和器官并大量地增殖,从而导致了肿瘤的转移和复发
研究背景创面愈合是一个连续性的生物学过程,受多种因素的调控,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可分为止血期、炎症期、增殖期及重塑期。这四个时期相互重叠、互相影响,其中任何阶段发生异常,都可能导致创面迁延不愈,甚至形成慢性难愈性创面。尽管近些年大量的医用生物材料被研发以用于创面治疗,但它们大多局限于单一功能,难以从多个时期多个方面促进创面愈合,缺乏综合性治疗策略。在众多的创面治疗方法中,负压创面治疗技术(negat
自2015年以来,至少7项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一致证实了血管内治疗联合药物治疗在发病24小时内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中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独药物治疗。然而,血管再通治疗策略仍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譬如,后循环由于解剖和生理功能均有别于前循环,目前尚不明确急性后循环大血管闭塞是否可以获益于血管内治疗。另一个焦点问题是针对发病4.5小时内符合静脉溶栓标准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患者,血管内治疗前的静脉
背景面对难治性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亟需找寻新的有效途径,解决早期准确诊断、靶向增效治疗及可视化疗效评估的难题。寻找新的有效靶点,是突破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断与治疗瓶颈的关键。最新的研究结果表明,核仁素(Nucleolin,NCL)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早期准确诊断及有效治疗的新靶点,核酸适配体AS1411因能与核仁素特异性靶向结合并抑制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