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碱淖位于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在当地的气候调节、水资源平衡及生物多样性保持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近些年来红碱淖面积不断萎缩,影响其生态、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本文以红碱淖为研究对象,基于1986-2020年359景Landsat影像,使用土壤湿度监测指数(Soil Moisture Monitoring Index,SMMI)结合大津算法(OTSU)获取湖泊面积;基于面积数据及水线法,结合ASTER GDEM(V2.0)数据获取1986-2020年湖泊水位;将面积与水位相结合,获取红碱淖多年水量变化量,分析34a间红碱淖面积、水位、水量变化的变化趋势和特征,并利用数字海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中的湖岸线净移动距离(Net shoreline movement,NSM)及变化速率(Linear Regression Rate,LRR)定量分析湖泊面积空间位置上的变化趋势;论文最后分别建立红碱淖湖泊及流域的水量平衡模型计算湖泊地下水变化及流域水量变化情况,并利用气象及统计数据,基于Pearson相关分析、岭回归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探讨了湖泊水体演变的主要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红碱淖整体呈三角形,其面积、水位及水量变化在34a间变化趋势可分为波动(1986-1997,分别由 57.4km2、1211.28m、-2×105m3 变为 56.94km2、1211.19m、-5.42×106m3)-快速缩减(1997-2016,分别由 56.94km2、1211.19m、-5.42×106m3变为30.14km2、1205.86m、-2.33×108m3)-增加(2016-2020,分别由 30.14km2、1205.86m、-2.33×108m3变为 38.68km2、1207.43m、-1.84×108m3)的趋势。空间上,1986-1997 年,红碱淖NSM、LRR分别为77.60m、4.69m/a,其三角形三个顶点处缩减趋势较明显;1997-2015年,红碱淖NSM、LRR分别为900.00m、44.30m/a,三角形三个顶点处尤其是东南角缩减趋势最为明显;2015-2020年,红碱淖NSM、LRR分别为278.70m、57.90m/a,三角形三个顶点处扩张趋势较为明显。本文所得的红碱淖面积与前人研究结果变化趋势相似,说明本文所得结果具有可靠性。红碱淖面积、水位、水量变化在1986-1997年处于较高水平且变化较小、较稳定,主要因为此阶段红碱淖气象条件比较稳定;1997-2015年红碱淖面积、水位及水量变化呈快速减少趋势,主要受人为因素影响,其中工业产值的增加为主要影响因子,榆林市多年经济公报显示煤炭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70%以上,因此推测煤矿开采是地下水流失的主要原因;2016年后红碱淖面积、水位及水量变化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红碱淖上游河流的开闸放水、降雨量增加及小煤矿的关闭。(2)红碱淖面积在1986-1997年处于较高水平,围绕54.3km2上下波动,因此将此阶段作为平衡期,此阶段地下水补给量最大,为9.81×106m3;1997-2015年红碱淖呈现快速缩减趋势,此阶段为缩减期,地下水补给量为-2.47× 106m3,说明湖泊向地下水进行补给;2016-2019年,红碱淖水量变化呈增加趋势,此时期地下水向湖泊进行补给,补给量为4.97×105m3。红碱淖流域水量ΔS在2000-2015年均为负值,水量处于亏损状态,其中2000-2007出现了上升-回落的趋势,由2000年的-1.46×108m3变为2007年的-1.32×108m3;2008-2015年,ΔS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由2008年的-7.63×107m3增加为2015年的-3.45×107m3;2016-2018年红碱淖流域ΔS呈现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由2016年的4.62×107m3变为2018年的1.51×107m3,ΔS均为正值,水量处于盈余状态。总体上,2000-2018年红碱淖流域水量变化整体呈上升趋势,气候变化可能是红碱淖流域近年来水量增加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