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3年,瑞士文学院宣布把该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澳大利亚作家帕特拉克·怀特,理由是他的史诗般的作品和心理叙事技巧把澳大利亚引向了世界。折桂这次大奖,使得怀特声誉远播,国内的评论家也开始重视起这个曾经被定位成只会用晦涩的句子表达晦涩主题的作家。诚然,尽管还有少许评论家和众多读者对其人其作抱有成见,但世界绝大多数评论家和读者褒誉他为有特色的作家。这其中,颇具盛名和影响的当属英国文学评论家William Wash和澳大利亚文学评论家A.M.McCulloch,都曾大量撰文多角度力图透析怀特的作品特色。另外中国学者胡文仲和黄源深也对作品特色进行过引介。至于本文要论述的怀特的代表作之一《沃斯》,Wash在《帕特拉克怀特·怀特:沃斯》一书中,指出它的特色在于展现作家的丰富想象力和自信,探讨了一个颇具异域色彩的主题。胡文仲教授在肯定Wash的同时,又指出,《沃斯》还有淡化故事情节的特色。毫无疑问,二者的论述都是有理有力的。但是,经过对文本的多次细读,本文作者发现此小说还在背景、人物塑造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摆脱窠臼,不落俗套;即便是Walsh所指出的主题特色也不尽全面,还有其他特征。然而,析理这些特色并非是本文的指归,意图明示怀特在文学创作中的创新性和对澳大利亚文学,甚或世界文学发展做出的贡献。 本文共分引言、背景特色、主题特色、人物塑造特色、艺术技巧特色以及结论等六部分。 引言介绍了Wash同胡文仲对《沃斯》之特色的阐释和他们的不全面性,并以之为切入点,指出它还具有背景特色、主题特色、人物塑造特色、艺术技巧特色(包括心理叙事技巧和语言技巧); 背景特色:19世纪中期以来,以亨利·劳森为首的作家群创立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澳大利亚文坛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文学要表现的是伙伴情谊和人与自然的斗争。应该说,它反映了澳大利亚的乡土特色,为发展澳大利亚民族文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但是,到了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却漠视了澳大利亚政治经济社会思潮方面的变化,还沉湎于旧的创作方式,不免陷入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和沉闷的现实主义。怀特在穿梭不同的国度时所积聚的丰富经历和业已形成的个性,让他越来越感到当时文学的沉闷和乏味。而目睹了澳大利亚人在追求物质满足施暴露出的内心空虚更让他感到不安,决心创作出能反映人的精神追求的作品来。《沃斯》便是其中之一。怀特选取19世纪40年代德国探险家莱卡特在澳大利亚大漠探险经历这一历史事件作为素材,却又不是在编写历史文献,也不是在书写历史小说和历史传奇,而是借以表现更高的追求形成了背景特色。 主题特色:《沃斯》的主题特色在于没有统一的解读。一些评论家指出小说要表达的是一种神秘色彩。本文不否认文中确实流露出浓郁的神秘色彩,并加以论证。但是,这种神秘色彩更多的是作为表现主题的手段。据本文作者,《沃斯》力图探索的是人的精神追求这一主题。这一结论首先依赖于对作者创作的这一小说背景,即怀特当时决心要创作出能反映人类的精神的作品。其次,从小说结构上来看,故事由三部分构成,即探险准备,沙漠探险,以及后人的评论。而整个探险所涉及的地点,共有作为中心城市的悉尼,边缘地带的莱茵塔和吉尔德拉,荒凉之地沙漠三个部分。这就和弗洛伊德关于的人的意识分层相对应,表明小说家要从结构上暗示探索精神这一主题。而且,作家对分析人物的内J自世界做出的努力,也可辅证这一论点。 人物塑造特色:这一章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介绍了怀特小说人物的总特征。第二部分通过分析三组人物证实《沃斯》的人物特色。第一组为沃斯和罗拉,重点分析的是沃斯如何由自大变得谦卑及作为沃斯镜像的罗拉在这一转变过程中的作用和感触。第二组为弗兰克和哈里,论证了弗兰克是沃斯的精神外化,哈里是沃斯的肉身转移。第三组为帕雷夫尔曼和嘉德,分析了帕雷夫尔曼作为受苦受难的基督徒形象和嘉德作为现实基督徒的形象。 艺术技巧特色:本章从《沃斯》的心理叙事技巧特色和语言特色论证了其艺术技巧特色。 结论部分:怀特的创新性。传统的现实主义表现的是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反映现实世界;怀特要表现的是人的内心冲突,折射现实世界,实现了由外向内转。这一转变的意义在于,他把文学表现本土特色和文学的国际化结合起来,从而,既突破了狭隘的地方主义,又把文学引向了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