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是很多国家引起高死亡率的首要疾病,其基本的病理改变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AS是一种免疫炎症性疾病,而介导免疫应答的主要细胞是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它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通过参与调控T细胞应答在AS中发挥作用,但调控机制并不十分清楚。AS也是脂质代谢性疾病,有研究表明,DC也可调控血脂,但调控的分子机制并不清楚。TGF-β是一种多功能的细胞因子,可以由多种细胞产生,而免疫系统表达的最主要的亚型是TGF-β1。大量研究表明,TGF-β1的表达与AS相关,而DC是表达TGF-β1的主要细胞之一,本课题研究DC表达的TGF-β1在AS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为将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提供理论依据和治疗靶点。方法1.通过cre-flox技术,制备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不表达TGF-β1的小鼠,并将这种小鼠的骨髓移植到动脉粥样硬化模型小鼠Apoe-/-,同时将DC表达TGF-β1的骨髓嵌合进Apoe-/-并以此小鼠为对照。2.以DC表达TGF-β1的小鼠CD11ccre(cre-)为对照,通过高脂饮食16w诱导CD11ccrere TGF-β1fl/fl(cre+)的动脉粥样硬化小鼠模型。3.将以上两组小鼠高脂16周后,进行心脏灌注,OCT包埋心脏,行冷冻切片。4.对切片进行油红O染色检测主动脉根部斑块的形成,并通过软件计算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大小,对整个主动脉进行大体染色观察脂质沉积情况,并采用HE染色和马松染色观察主动脉斑块中炎症细胞的浸润和胶原的含量。5.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DC、巨噬细胞等细胞的浸润情况。6.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浆中总胆固醇(TG)、甘油三脂(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浓度。7.取脾脏用IV型胶原酶消化并制备单细胞悬液,采用多色荧光标记、胞内细胞因子染色,并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情况。8.通过Real-time PCR检测肝脏中与代谢有关的基因,通过Real-time PCR检测动脉中炎症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高脂饮食16周后油红O染色表明,与对照组cre-小鼠相比,实验组cre+小鼠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显著增加,HE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中斑块内浸润的炎性细胞显著高于对照组,对斑块的马松染色表明,胶原含量显著增加,表明是一种更稳定的斑块。2.与对照组小鼠相比,CD11cre+小鼠血浆总胆固醇(TC)显著升高而甘油三酯(TG)无显著变化,对脂蛋白的分析发现,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HDL)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均无显著变化。3.对肝脏脂代谢有关成分的分析表明,虽然与胆固醇合成有关的酶没有显著变化,但是与胆固醇摄取(LDLRAP1)、逆向转运(ACAT2、LCAT)和分泌(MTP、ApoB100)有关的分子均有显著变化且与胆固醇升高有关。4.通过对胞内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染色及流式细胞分析表明,对照组cre-小鼠与实验组cre+小鼠T细胞的分化无明显差异,即Th1、Th17和Treg细胞均无显著差异,而CD4+T细胞显著增加,CD4+/CD8+T的比例显著升高。CD4+T细胞增殖显著增加。5.通过对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小鼠主动脉Real-time PCR检测,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IL-17和IL-6均显著升高,而TGF-β显著降低,与斑块的加重相一致。通过对主动脉根部免疫组化染色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斑块中巨噬细胞(MAC)、树突状细胞(CD11c)、T细胞(CD3)的数目均显著增加,表明DC表达的TGF-β1可通过增加免疫细胞的浸润而使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加重。结论1.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发生过程中,DC不表达TGF-β1引起主动脉根部斑块面积显著增加,斑块内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加。DC表达的TGF-β1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2.DC不表达TGF-β1引起血浆中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增加,CD4+T细胞增殖增加,即DC表达的TGF-β1通过调控CD4+T细胞的增殖和胆固醇代谢而最终发挥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