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源褪黑素对低温胁迫下拟南芥内源生物节律性保护作用的研究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196651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球自转导致光照和温度等环境因子呈现出了昼夜间的24h周期性变化。高等植物在进化中形成了预见这种环境因子的周期性变化,进而调控自身生理和代谢活动也以周期约24h节律性进行的内源时间控制机制,以最大程度地获取竞争优势。生物钟是植物体控制自身生命活动节律性的内源计时器,负责动态协调自身的生理代谢活动与环境因子的昼夜周期性变化相适应。环境因子昼夜变化所触发的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波动变化对于植物生物钟节律性的生成与维持具有重大的作用。在正常情况下,细胞内氧化还原状态节律性和生物钟节律性调控之间存在动态的互作平衡。然而,环境条件的突然变化,如低温胁迫等,往往导致细胞内过氧化应激事件的发生和活性氧分子(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过量生成。此时,受生物钟控制的下游抗氧化酶的合成与活性均会上调清除胞质中过多的ROS,以避免自身大分子的氧化损伤。生物钟节律性在植物体应对过氧化应激的过程中,一方面参与协调钟控的抗氧化防御系统整体活性,进而调控下游抗逆反应的有序进行;另一方面也负责调整基础合成代谢生理活动与抗逆生理应答反应之间的能量分配平衡。褪黑素作为一种具有确定抗氧化功能的色氨酸衍生物,既可以在植物应答非生物胁迫的过程中直接清除过量积累的ROS,也可以通过维持逆境条件下植物的适度营养生长活动、光合强度和一定的生物钟节律性等来增强植物对逆境胁迫的耐受能力。当前论文的实验工作,首先探究了浓度为10μmol/L的外源褪黑素对拟南芥生物钟基因和抗氧化酶基因在不同温度下节律性表达模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温胁迫条件下,适当浓度的外源褪黑素可以通过影响细胞内的氧化还原稳态与Prx-A基因协同维持或重建生物钟基因CCA1和TOC1和抗氧化酶基因CAT2的节律性表型;而其他主要抗氧化酶基因的节律性震荡与氧化还原稳态的改善密切相关,进而协调生长和抗逆反应之间的能量分配来提高拟南芥的低温耐受性。而负责编码Prx-SO2/3节律性标签的Prx-A和Prx-B基因,也在外源褪黑素调控拟南芥生物钟基因表达节律性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接着,论文实验工作在生理层面上,探究了在不同温度下外源褪黑素对拟南芥关键抗氧化酶活性的节律性震荡表型的影响。结果显示:低温胁迫发生时,外源褪黑素在生理调控水平上,主要是通过诱导关键抗氧化酶的活性的应激性变化或重建抗氧化酶的节律性震荡来影响拟南芥整体植株的低温耐受性生理表型,和转录水平的调控有所不同,进而影响拟南芥整体植株的低温耐受性生理表型。而来自prx-A和prx-B等突变体的实验结果表明,Prx-A和Prx-B基因在外源褪黑素诱导低温胁迫条件下拟南芥关键抗氧化酶活性改变的过程中,对于不同的抗氧化酶的调控各异。论文最后检测了在不同温度条件下,植物生物钟TTFL回路中的关键基因CCA1缺失对Prx-SO2/3节律性标签的节律性产生的影响,结果显示,无论在正常温度下,还是在低温胁迫下,cca1突变体拟南芥中Prx-SO2/3氧化还原标签均没有表现出节律性的震荡表型,这说明了Prx-SO2/3节律性标签并不能完全脱离CCA1及植物生物钟TTFL反馈环路的调控作用和影响。
其他文献
触角是昆虫感觉器官最为丰富的部位,富含多种感受器,接受周围环境中的各种刺激,如气味、温湿度、机械刺激等,与昆虫行为关系密切。胡蜂科昆虫尤其是社会性胡蜂种群内部以及种间有着复杂的相互交流,其中,触角感受器在交流信号的接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触角感受器的类型在分类上也有一定意义。对于触角感受器的重要作用,国内外对胡蜂科昆虫触角感受器形态学的研究尚十分不足。本研究比较了胡蜂科18个代表种雌雄个体的触
功能性状的群落间演化趋势与时空格局及其同环境因素的潜在关系,是植物进化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目前关于功能性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种水平或在少数几个群落水平上,很少有研究探讨大尺度多物种水平上功能性状的变化格局,而大尺度水平上的研究有助于跨越物种关系系统阐述功能性状的分布规律及其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关性。表皮毛是广泛存在于全球植物中且具有多种生态功能的重要功能性状之一。研究区系水平上有毛植物的分布格局及其形
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BRWD3基因突变与智力低下、癌症发生相关,但对其分子功能以及突变致病机制的研究相对薄弱。本课题组前期解析了BRWD3相互作用蛋白及其结合、调控的下游基因,但是缺乏体内研究结果。本研究以斑马鱼为模型,分析brwd3在胚胎发育中的表达特征及作用。本研究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结合我们前期转录组测序和斑马鱼基因组信息,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结合测序技术获得brwd3基因序列信息,分析其
目的:我们先前的研究发现在肌肉蛋白降解方面,calpain系统在非冬眠动物和冬眠动物慢肌比目鱼肌(SOL)和快肌趾长伸肌(EDL)中存在着肌肉特异性调控。但关于蛋白合成在快/慢肌中的调控仍不明确。因此,本研究将重点比较后肢去负荷大鼠和冬眠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慢肌SOL和快肌EDL中蛋白合成的差异性调控机制,同时进一步阐明随着蛋白合成而发生的肌蛋白更新与肌细胞再生
目的:在产前应激(prenatal stress,PS)模型中,探究高脂饮食(high-fat diet,HFD)对产前应激子代大鼠身长、体重以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分析GluA1影响子代身体发育以及学习记忆变化中的病理生理作用。方法:孕鼠分为4组:对照组、PS组、HFD组和PS+HFD组。PS组:母鼠孕期14-20d给予束缚应激,每天3次,每次45min,对照组母鼠在孕期不进行束缚;HFD组:给
花蚤科Mordellidae隶属鞘翅目Coleoptera,是一类小型甲虫。作为鞘翅目多食亚目系统发育重建的关键类群之一,花蚤科系统分类学的滞后已经严重影响了鞘翅目多食亚目的系统发育研究工作;由于现生花蚤类群研究工作基础薄弱,也直接影响到花蚤化石研究的进展。现代形态学在花蚤分类中尚未得到应用,雄性外生殖器等解剖学特征和生物学性状等信息对物种鉴定非常缺乏,缺少族级和属级的系统关系研究,现代分子生物学
研究背景及目的: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矿物质元素,但其过量,即出现铁超载时,就会导致活性氧的产生,从而引发细胞和组织损伤。近年来,研究发现铁超载是引发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它会破坏骨重塑过程,既能促进成骨细胞凋亡抑制骨形成,还能抑制破骨细胞的生长,促进骨吸收。最近的研究表明,铁超载还可能参与了废用性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例如,在太空飞行,卧床休息和大鼠后肢卸载等骨骼废用情况下,会发生明显的骨质流失,铁代谢也
植物叶绿体拥有一个环状双链基因组,携带许多负责自我调节的编码基因。tRNA是一个重要的进化保守基因家族,具有典型的三叶草二级结构,主要负责蛋白质的翻译和氨基酸的转运。然而,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其tRNA的结构特点和进化机制并不清楚。本研究选取了植物界6个植物门122种代表性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鉴定和分析其叶绿体tRNA基因的结构变异、空间构型以及进化特点。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122种植物叶绿体
研究背景:当人类和其他哺乳动物失去身体部位时,其再生能力有限。相比之下,两栖类生物蝾螈的再生能力很强,甚至在成年时,也能自动再生出失去的肢体。因为蝾螈的四肢在解剖学上与人类的四肢相似,了解它们如何再生,将为再生医学提供重要线索。有研究证实,在肢体再生的整个过程中,炎症可能影响伤口愈合和再生的开始与完成。巨噬细胞作为促炎和抗炎信号的重要来源,在美西螈肢体再生的早期扮演着关键的角色,但是美西螈巨噬细胞
本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SGT),该麻粒岩地体位于冈瓦纳大陆聚合造山的中心地带,对于理解冈瓦纳大陆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对于该麻粒岩地体泛非期麻粒岩相变质时代和变质期次的认识目前还存在争议。因此,本文对南部麻粒岩地体Palghat-Cauvery剪切带(PCSS带)Namakkal地区的混合岩熔融残留体与角闪岩透镜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相平衡模拟研究,以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