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对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CARAS)患者的临床治疗疗效,通过穴位埋线干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模型大鼠研究其作用机理。方法:第一部分临床研究:以2019年2月至2019年11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门诊及呼吸科门诊就诊,符合西医CARAS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哮病”、“鼻鼽”的诊断,并且属于非临床缓解期的轻、中度的支气管哮喘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予以布地奈德福莫特罗粉吸入剂吸入联合孟鲁司特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前者的基础上联合双侧迎香穴、肺俞穴及定喘穴埋线治疗,穴位埋线每两周治疗一次,共治疗8周。采集两组治疗前、治疗第4周、治疗第8周的哮喘控制测试评分(ACT)以及鼻结膜炎生存质量调查问卷评分(RQLQ)以评估穴位埋线辅助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临床疗效。第二部分动物实验:将4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模型组、埋线干预治疗组,每组各14只大鼠。模型组及治疗组采用腹腔注射联合雾化吸入及鼻腔滴注卵清蛋白诱导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模型,成模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组造模后不予以干预治疗,埋线干预治疗组予以双侧迎香穴、肺俞穴及定喘穴埋线治疗,每2周一次,共4次,空白对照组不予任何干预措施或治疗。实验结束后,处死大鼠,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肺组织形态学改变,取血清予以ELISA检测各组大鼠血清TGF-β1、IL-4水平差异。结果:第一部分临床研究:(1)组内及组间RQLQ评分差异:对照组与治疗组RQLQ评分均在第4周及第8周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第4周,治疗组RQLQ评分虽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8周,治疗组RQLQ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组间及组内ACT评分差异:治疗后对照组与治疗组ACT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完全控制人数增加,未控制人数显著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第4及第8周,治疗组ACT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第二部分动物实验:(1)HE染色结果:与空白组相比,CARAS模型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显著增多,并有不同程度的气道结构改变,埋线治疗可适当减轻肺组织炎症细胞侵润及气道结构改变,但其严重程度仍高于空白组。(2)ELISA检查各组血清IL-4及TGF-β1差异:CARAS组大鼠血清中IL-4浓度、TGF-β1浓度较空白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埋线组血清IL-4浓度、TGF-β1浓度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CARAS组相比,埋线组大鼠血清中IL-4浓度降低,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血清中TGF-β1浓度虽然低于CARAS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穴位埋线对于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症状缓解有良好效果,可能与通过降低炎症因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