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绿山墙的安妮》汉译本分析

来源 :合肥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ima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2006年由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由马爱农翻译的《绿山墙的安妮》汉译本中的词汇选择来反映翻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首先全面回顾了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和不同学者对《绿山墙的安妮》所做的研究。然后,鉴于儿童文学和儿童心理学相关研究与儿童阅读、理解和接受过程之间存在的紧密联系,介绍了儿童文学翻译在目的论相关理论下的翻译特点,其中包括儿童作为独立个体地位的确立、儿童文学的功能、儿童语言和儿童的兴趣的分析。通过将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进行相对比,发现翻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运用了汉语叠词、叹词、四字成语及词组三种明显的词汇手段,在符合翻译目的论情况下这三种词汇手段都极大地增强了译文的生动性。此外,汉语叠词的大量使用为译文创造了大量的停顿机会,从而降低译文的行文速度,有利于儿童读者在面对一个陌生的文化背景、陌生的国度、陌生的故事时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复杂的故事情节和节奏;叹词能够引起读者与原文主人公感情的共鸣,从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好奇心,并进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另一方面,汉语四字成语的大量采用也反映了译者及其所属儒家文化中对儿童的教育倾向。   鉴于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是以儿童为目标读者,通过运用目的论对《绿山墙的安妮》的汉译本词汇选择分析,本论文认为,在目的论理论框架下翻译的译本更容易为儿童所理解和接受。因此,本文总结出以下三条作为发挥译者主体性的原则:   一、运用三种词汇手段的模式从目的论的立场发挥译者主体性   二、尽量使用儿童语言,并积极争取激发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译者必须牢记儿童语言与成人语言的区别   基于以上三条原则,本论文得出的结论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要遵循适度原则,儿童作品翻译不可有成人化倾向。
其他文献
葛浩文是美国著名的汉学家和翻译家,被誉为“西方首席汉语文学翻译家”,他的译作为中国现当代文学走向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檀香刑》是莫言的代表作之一,其英文版由葛浩文翻译
对英语学习者来说,阅读及其重要。一方面,阅读是学习英语的主要途径,另一方面,阅读是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正因为阅读的双重作用,阅读教学和阅读学习一直深受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学
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外学者开展了关于学习风格的研究。国外的研究者通常针对不同年龄、不同学习阶段的学习者进行研究。而我国的研究大多是针对大学生和成人教育学生,对于高
学位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使他的文学独具特色。历史小说在他的文学创作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芥
苏珊·桑塔格(1933-2004)是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当代美国女批评家、文艺理论家。她一生学术兴趣广泛,涉及到文学、哲学、政治等多个领域。桑塔格与西蒙·德·波伏瓦(1908-1986)、汉
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德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从1881年德皇威廉一世颁布旨在增进劳动者福祉的《黄金诏书》开始,社会保障制度在德国已有近130年的历史。经过
后殖民主义旨在抵抗西方帝国主义针对第三世界国家的文化霸权,消除“中心”和“权威”,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发展。这一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被应用于翻译研究领域。后殖民翻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