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
【基金项目】
:
重庆市科学技术局重点研发项目(cstc2017-shms-zdyf0201);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华鳊(Sinibrama taeniatus),一种仅分布在长江上游的小型鱼类,兼具保护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近年来,因三峡大坝的修建和梯级电站的开发,四川华鳊的产卵场、栖息地遭到破坏,加之人类的过度捕捞,其野生资源量急剧下降。因此,四川华鳊被四川省列为重点增殖放流对象,希望通过人工手段来实现其资源恢复。水温是影响鱼类产卵活动和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建坝导致水库水温分层并出现滞冷效应,使四川华鳊的繁殖和早期发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四川华鳊于2017年5月在岷江水域采集,在实验室驯养1年后,挑选健康、性腺发育良好的成熟亲鱼进行人工催产,采用干法授精的方法获取受精卵,作为研究胚胎发育的实验材料,待胚胎孵化出膜后挑选正常的初孵仔鱼作为研究仔、稚鱼生长发育的实验材料。本文主要从形态学的角度研究四川华鳊早期发育特征及环境影响因子温度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主要方法及结果如下:1.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的特点及最佳孵化温度为了解四川华鳊胚胎发育特点,观察并记录25℃条件下胚胎发育各个阶段的形态特征。根据其胚胎发育特点,将发育过程分为受精卵、胚盘形成、卵裂、囊胚、原肠胚、神经胚、器官分化和出膜等8个连续发育阶段,孵化总历时44.83 h。为探究四川华鳊胚胎的最佳孵化温度,设置了16℃、19℃、22℃、25℃、28℃和31℃共6个温度观察胚胎发育情况。在温度为16℃时,胚胎发育至原肠胚晚期全部死亡;19℃时孵化率为30.00%,其中畸形致死占87.19%,显著高于其余4个温度组(P<0.05);温度由19℃升至31℃时,胚胎发育所需时间变短,各温度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器官分化阶段均用时最长,占整个胚胎孵化历时的72.53%~77.07%;胚胎畸形率随着温度升高而上升,31℃时胚胎畸形率约为28℃时的2倍;在22~28℃温度条件下,胚胎的受精率、孵化率和成活率更高,畸形率更低。研究结果表明,水温在(19±1)℃,卵径(x)与胚胎孵化时间(y)的关系为y=49.56-44.36x+47.92x~2(R~2=0.996);综合受精率、畸形率、成活率及发育速率,水温22~28℃为适宜孵化温度,最佳水温约为25℃;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2.69℃,有效积温为522.35~595.11℃·h。2.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与形态发育特点及其适宜生长温度为积累四川华鳊的发育生物学资料和完善其苗种培育技术,使用显微数码拍摄系统对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结构特征进行观察。结果显示,在水温为25.0℃条件下,四川华鳊初孵仔鱼全长为(4.54±0.04)mm,卵黄囊前部呈椭圆,后部呈棒状,体积为(0.26±0.01)mm~3。卵黄囊期仔鱼从初孵到卵黄吸收完全为止,历时8 d,全长特定生长率(SGRL)为5.99%。仔鱼出膜后3 d开始摄食,混合营养期为5 d,卵黄囊体积(V)与日龄(D)的关系:V=–0.0049D~3+0.0369D~2–0.1333D+0.2583(R~2=0.9947)。晚期仔鱼从卵黄囊消失到鳞片出现,历时25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2.16%。稚鱼期从鳞片开始出现到鳞片完整,历时53 d,全长特定生长率为0.90%。为掌握仔、稚鱼发育阶段的最适生长温度,以刚出膜且发育正常的四川华鳊仔鱼为研究对象,共设置16℃、19℃、22℃、25℃、28℃和31℃6个温度梯度,并定期观察仔、稚鱼的生长发育进程。整个发育过程分为开口摄食、卵黄囊消失、鳞片出现和鳞被完整4个阶段,统计各个阶段的发育天数并测定全长、体长、体重等生长参数,统计死亡数量。结果显示,温度对仔、稚鱼生长发育影响较大。随着温度的升高,仔、稚鱼的发育进程加快,28℃和31℃组鳞被完整的时间均早于其他温度组,但与25℃组的时间差距不大。从全长和体重来看,28℃组均最大,25℃与31℃次之。随着温度的升高,四川华鳊仔、稚鱼存活率先上升后下降,22~28℃存活率均较高,其中,25℃组存活率最高。综合四川华鳊仔、稚鱼的发育进程、生长指标及存活率可知,25~28℃为四川华鳊仔、稚鱼生长发育的适宜温度。
其他文献
海因里希事件(Heinrich events,HE)是末次冰期气候变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由于海洋沉积物和冰芯年表的不确定性,迄今为止还无法精确标定每次HE发生的确切时间。HE期间冰山消融、低纬度气候变化,以及格陵兰温度变化之间的相位关系和影响机制也仍存争议,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对HE的响应过程可能与新仙女木事件(Younger Dryas,YD)和Dansgaard/Oeschger(DO)事件有所不
鱼类依靠从环境中获取的食物资源,经消化吸收后转化为可用能量。一般认为,能量优先分配给维持需求。在鱼类的维持耗能中,神经系统及感觉器官的能量需求占比很高。在可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感觉器官的耗能受限于神经系统能量分配占动物总能量供给比例,可能在各感觉器官间存在能量权衡。视觉比其他各器官的耗能水平高,视觉和非视觉功能之间也可能存在能量权衡。已有研究发现洞穴鱼类玫瑰高原鳅(Triplophysa rosa
疾病、意外损伤和组织器官功能病变需要及时诊治,利用生物医用材料制品参与治疗或恢复逐渐成为常态。随着我国慢慢步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人们对自身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视,人造血管、人工心脏瓣膜、种植牙、关节置换植入物、医用导管等生物医用材料制品的需求也随之快速增长。医用钛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蚀性、较低的弹性模量等优点,常被选用为理想的牙科和骨科植入物。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具有优良的耐高低温性、耐
在本文中,我们主要研究了两类带有临界指数的边界奇异椭圆方程,应用变分法和一些分析技巧证明了其正解的存在性与多重性.首先,我们研究了如下具有Dirichlet边界条件的椭圆问题:其中,Ω是RN(V≥3)中带有C2边界(?)Ω的有界邻域,并且0∈(?)Ω,(?)(?),0 ≤s<2,2*(s)=2(N-s)/N-2是 Hardy-Sobolev 临界指数,2*=2*(0)=2N/N-2是Sobolev
鱼类需要将从环境获得的能量分配给维持、生长、繁殖和储存等需求,以保证各种生理过程和行为活动的正常进行。各需求组分间的能量权衡是鱼类生理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在可用能量有限的情况下,当维持需求耗能较少时,可有较多的能量分配给其余需求。通常认为,能量优先分配给维持需求,当维持需求被满足后才依次分配给生长、繁殖及储存等需求。在维持需求中,神经系统与感觉功能的耗能很高;各感觉功能中,视觉的代谢耗能水平
地形是最重要的自然地理要素之一,地形信息科学研究及技术应用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传统地形图曾因基础设施建设、国防建设等用途被大量生产并积累,早期主要以纸质形式进行存储,数字地形图的出现和扫描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使得历史地形图有了更加科学的管理。传统地形图是早期地形信息的主要记录方式,其中蕴含的大量历史高程信息可以有效延长地形研究的时间序列,有利于对地形变化长期规律的深入挖掘。然而,高程错误降低了矢量高程数
岩溶区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已受到诸多学者的关注。岩溶生态脆弱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而水土流失的防治则是关键一环,有效的防治土壤侵蚀需要对岩溶地区的土壤侵蚀规律和机制进行深刻的了解和把握。洼地作为流域物质的“储存库”,详细记录了土壤侵蚀的变化信息。因此,本文选取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Zhong Liang Mountain)岩溶洼地为研究对象,采集了一个深度为325 cm
群的阶及群的共轭类对群的结构有重要影响,对给定的正整数n,确定所有n阶群的共轭类个数的最小值及确定具有最小共轭类个数的n阶群的结构是群论研究中的一个经典问题.本文对n=60,168,360及n=p3,p4,p5(p为素数)的情形进行了探讨,确定了这类n阶群的共轭类个数的最小值及具有最小共轭类个数时相应的群的结构.另一方面,由于群的不可约特征标个数等于共轭类的个数,而共轭类的长度以及不可约特征标的维
结核病(Tuberculosis,TB)是一类以飞沫传播为主要感染途径的传染性疾病,其病原体为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M.tuberculosis)。在全世界范围内,仅2019年就有约1000万例新增的结核病患者,死亡人数高达140万人。结核病近几年的发病率有所下降,但下降速度并不明显,仍是造成全球传染病致死的一大因素。因此,对结核病的发病机理进行深入研
磷素对动植物生长发育和水体富营养化环境问题起关键性限制作用,探究岩溶坡地三维水-土-磷素流失过程对岩溶区地下水环境治理和坡地土壤磷素水平的科学评估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研究依托岩溶槽谷坡地植被-土壤-表层岩溶带三维水土过程观测平台,利用高精度仪器监测和野外常规采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9年4月-10月展开监测。首先对不同降雨条件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岩溶坡地三维水土流失过程展开监测,以此为基,探究不同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