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对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工业化过程既是其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最有意义的阶段,也是任何一个国家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的一个必然选择。而工业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问题之一就是能否正确处理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工农业之间的协调发展关系和解决好城乡利益分配问题。要解决好这一问题就必须有科学的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利益分配理论和政策作为指导和保障。
从20世纪50年代初到70年代末的近30年中,我国的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以国家为主体,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保障,以财政对农业剩余的抽取为枢纽的工业化道路,这是一条重工业超高速优先发展的工业化道路。但在高度集中和统得过死的计划体制下,由国家控制全部经济资源(包括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由政府计划部门分配资源(包括生产要素投入、生产工艺和产出),并长期向国有企业和城市倾斜,否定市场作用,不利于城乡经济的平等竞争。这种重工轻农,重城轻乡的政策对新中国经济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虽然经过邓小平、江泽民和今天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三代领导集体对这一理论和政策的不断调整和纠正,取得显著的成效和长足发展,但是至今它给中国经济社会带来的后遗症仍然没有根除。
本文的写作主要采用了史料分析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方法,对新中国几代领导集体的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利益协调理论与政策进行梳理和研究。
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
第一,通过爬梳建国以来几代领导核心具有鲜明特色的工农业发展思路和协调城乡利益的理论与政策的发展过程,形成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从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抽农”补工至胡锦涛为总书记的第四代领导集体的工业反哺农业、“惠农”理论与政策的系统认识,总体把握。
第二,分析论述各个时期的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利益分配理论和政策的得失,明确每个时期的策略都是对前一个时期理论和政策的调整、继承和发展,更是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结晶。而新中国工农业关系和城乡利益分配的过程正是在工业化进程中,我党对工农业发展关系客观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相关政策完善的过程。
第三,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在理解和把握十七大制定的工农业发展战略思想,以及协调城乡利益分配关系,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政策和方针的基础上,对解决当下日益严峻的城乡差距扩大、工农业发展不平衡问题,提出一点补充性和建设性的建议和意见,对于促进我国社会和谐发展和小康社会全面进步,提出一点有价值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