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建设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法之一,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预测是保障地铁安全建设的关键。我国的轨道交通目前仍处于大规模高速建设阶段,一方面密集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层变形的预测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已有的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也为准确预测地层变形创造了条件。由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响应具有多因素与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理论与模型难以反映这一复杂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地层沉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盾构法是地铁隧道建设过程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工法之一,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的预测是保障地铁安全建设的关键。我国的轨道交通目前仍处于大规模高速建设阶段,一方面密集的轨道交通建设对地层变形的预测与控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已有的大量工程实践经验也为准确预测地层变形创造了条件。由于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层变形响应具有多因素与非线性的特点,传统的理论与模型难以反映这一复杂的关系,利用机器学习模型实现地层沉降的智能预测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但已有的机器学习沉降预测模型存在着泛化能力差、可解释性不强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地铁6号线区间工程为背景,引入了机器学习模型中的树模型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问题进行预测,在与多种算法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优化方法。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机理及影响因素研究。从盾构隧道掘进过程出发,全面分析总结盾构隧道开挖引起地层变形机理,重点分析地层水平变形规律及和地表沉降历时变化规律。从施工过程出发,建立相应的数值模型,分析在隧道开挖过程中各个因素对于地表沉降的影响,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2)基于地表沉降分析的预测模型的建模要素提取。收集整理3段盾构区间地表沉降监测数据及盾构参数,分析盾构隧道施工引起地表沉降的分布规律及发展趋势,并对影响地表沉降值大小的各要素进行统计分析,建立了相应的数据库。结果表明:区间地表沉降槽曲线基本符合高斯分布,沉降槽曲线宽度系数与隧道埋径比(H/D)呈负相关关系,地层损失与地层类型显著相关。沉降的历时发展曲线分布则主要与地层类型及注浆有关,不同的地层条件下沉降发展曲线差异明显,但基本符合沉降发展的四个阶段。通过对地表沉降影响要素的分析发现地层类型是影响沉降大小的主要因素,特殊周边环境会影响沉降值的分布,掘进参数主要反映盾构掘进状态。(3)沉降预测模型性能对比。考虑在地下工程中应用广泛的线性回归模型(LR)、BP神经网格模型(BPNN)、支持向量回归模型(SVR)以及两种树模型CART模型与XGBoost模型共五种机器学习算法分别建立相应的预测模型,对比了各模型在学习能力、泛化能力、可解释性上存在的差异,确定在地表沉降预测问题上的最优模型。以测试集预测误差为指标考量模型泛化能力,表现排名为XGBoost>CART>SVR>BPNN>LR,特别是在沉降值较大的少数测点,两种树模型预测效果好于其余三种模型,同时树模型也具有更好的可解释性。(4)提出沉降预测的分阶段动态预测模式。针对已有预测模型工程意义不明确的问题,考虑盾构隧道引起地表沉降存在时间效应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先验信息,提出沉降的分阶段预测模式,实现沉降的动态预测,优化了模型数据集。(5)基于贝叶斯方法实现预测模型的正则化优化。从XGBoost算法的正则化项出发,引入贝叶斯优化方法,实现了模型正则化参数的自动寻优,进一步提高了模型本身的泛化能力,优化后的模型对于地表沉降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蓬勃发展,山岭隧道的建设与日俱增,不可避免会穿越高水压富水地区。实际工程常采用注浆和带有防排水系统的复合式衬砌以保证高压富水隧道的安全施工及运营。目前施工中关于注浆参数以及排水系统限排水量的选取仅凭经验,缺乏不同参数对衬砌受力影响的系统研究。如果参数选取不当,不仅会提高施工成本、延迟工期,而且可能危及隧道行车安全,因此研究不同限排水量下注浆对复合式衬砌荷载和内力的影响规律具有重要
隧道工程施工及运营期间,常出现由于衬砌背后空洞引起的隧道病害问题,从而影响隧道结构耐久性,威胁隧道运营安全。本文以拱顶衬砌背后存在空洞条件下的隧道结构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和室内模型试验相结合的方法,针对衬砌背后空洞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开裂及其对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影响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主要工作及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衬砌背后空洞影响下隧道结构的开裂模式。考虑空洞的三维空间效应,对比分析不同尺寸空洞
东南沿海城市经济规模与人口数量的快速发展使其城市地上交通承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大量的地下轨道交通工程开始投入建设。但是沿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海相软土具有相对特殊的物理特性,这会导致在海相软土分布地区修建盾构隧道与后期运营中的长期纵向变形与不均匀沉降问题出现。因此,海相软土地区盾构隧道施工过程中产生的软土卸荷扰动效应与流变效应的相关研究可以为预防和解决盾构隧道变形与沉降问题提供理论支持。本文依托宁波在建
2020年,由于受到COVID-19影响,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行业,在这次疫情中也受到了巨大的冲击。本文希望对地震信号进行研究,通过滤波和降噪的手段得到精确的“交通震动信号”,并结合北京市在疫情各个阶段所采取的交通管制措施,综合分析“交通震动信号”特征,论证可用“交通震动信号”反应交通出行规律和趋势。本文以北京市城市交通运输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带通滤波器将北京地区2018-2020年的地震
水泥混凝土路面在我国有着十分优越的发展前景,抗滑性能是表征水泥混凝土路面工作性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我国对于水泥混凝土路面抗滑性能的研究,大多数是采用室内试验模拟的方法,从路面的宏微观构造去研究抗滑性能的衰减规律。我国没有抗滑性能的长期变化追踪体系、缺乏长年的有关路面抗滑能力、事故发生率等检测与统计数据,因此很难全面深入地研究在真实的路面服役环境中,在路面本身材料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交通荷载因素的综
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工业化水平的提升,城市交通问题愈发严重。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对城市面貌和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带来了负面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大,居住密度高,土地资源匮乏,城市公交具有容量大、效率高、能耗少、污染小的比较优势,因此发展公共交通可以有效解决我国面临的交通问题。可达性是评价交通系统合理性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本文从可达性出发,对城市公共交通网络可达性进行建模评价,并提出了公共交通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居民越来越注重出行环境的质量,出行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居民出行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而出行幸福感的一个重要体现是居民对出行的满意程度。近年来,出行与幸福感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居民出行幸福感已成为交通领域研究的新方向。研究居民的出行心理和行为特点,挖掘影响城市居民出行心理模式选择及其出行满意程度的显著因素,可以准确把握居民出行的规律,预测出行需求,优化出行结构,同时也能有针对性
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对港口的疏运能力提出了更加严峻的要求,给港口企业带来更加严峻的挑战。散杂货港口由于其货物的特殊性、港口泊位限制以及货主内河运输的要求,驳船提货方式在港口疏运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如何在有限的驳船泊位和车辆资源下,提高驳船提货的作业效率是本文的研究问题。驳船作业为多部门协同的作业形式,不合理的泊位、车辆等安排会降低驳船作业的效率,导致作业时间的增长。港口的驳船作业管理作为港口生产作
作为地铁运营管理的热点问题之一的地铁中断研究,对于丰富地铁运营的理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地铁中断后事故的分类及传播机理,基于此,分析了中断后乘客的选择行为。建立了地铁-公交网络双层规划模型,将UE配流理论引入到地铁中断的研究中。设计了基于过载弧段导向的启发式算法和双向搜索算法求解该模型。本文的研究对于地铁中断后的应急救援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地铁中断事故的分类及影响。在中断发生后
新能源汽车的优惠政策落实及充电基础设施的进一步完善,极大地促进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电动出租车作为一种广义上的公共交通工具,是电动汽车推广的重要一环,其广泛推广有效促进了节能减排水平和社会经济运行效率的提升。然而由于出租车日常运营量大、运营区域广泛,在如此复杂的运营环境中,现有充电站利用率不均衡的问题严重影响着充电站乃至出租车日常运营服务水平,因此优化充电站运营能力对于电动出租车系统的运行十分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