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1)观察穴位埋线对身体不同部位的塑形效果。2)比较不同埋线材料(乙二醇酸线和羊肠胶原蛋白线)塑形的疗效差异。研究方法:40例符合纳入标准,同时不含排除标准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乙二醇酸线组20例与羊肠胶原蛋白线组20例,所有患者都采用相同针刺方法,其后乙二醇酸线组用乙二醇酸线,羊肠胶原蛋白线组用羊肠胶原蛋白线。二组治疗都包括:梁门(ST21)、足三里(ST36)、中脘(Ren12)、曲池(LI11)、气海(Ren6)、脾俞(UB20)、胃俞(UB21)、天枢(ST25)。配穴与局部穴为辨证需求。1个月一次为一个疗程,一共2个疗程。塑形效果为二组治疗之前,第一次后与第二次后患者身体不同部位以厘米为单位进行测量结果对比。对治疗前后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组内对比,对二组间疗效评价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在年龄、体重、身高、BMI、性别、病史、不同身体部位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基线的对比上一致,因此可比较性良好。羊肠胶原蛋白线组对于平脐,平中脘,臀围,左小腿,右小腿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羊肠胶原蛋白线对身体塑型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乙二醇酸线组对于平脐,平中脘,平石门,右上臂,左大腿,右大腿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乙二醇酸线对身体塑型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乙二醇酸线组和羊肠胶原蛋白线组在治疗前后组内对比上,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乙二醇酸线和羊肠胶原蛋白线对身体塑型均可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结论: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后不同数据评分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患者,羊肠胶原蛋白线效果(85%有效)比乙二醇酸线效果(80%有效)好。观察每一个部位,所有部位都代表单独平均有效。最好的效果在平石门(2.96%,乙二醇酸线),右大腿(2.84%,乙二醇酸线),右小腿(2.63%,羊肠胶原蛋白线)被观察了。一共80%的患者在右大腿(乙二醇酸线组),左小腿和右小腿(羊肠胶原蛋白线)单独每个部位有效。一共75%的患者在平石门和左大腿(乙二醇酸线组),左平脐和右上臂(羊肠胶原蛋白线)单独每个部位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