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之一,他在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体裁的音乐作品。其钢琴幻想曲作品在保留传统古典音乐风格的同时,从创作技巧和体裁结构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浪漫主义抒情性、幻想性、自传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创作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乃至整个西方音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门德尔松不仅在音乐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在风景画上的造诣丝毫不逊色于其音乐作品,瓦格纳将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门德尔松是十九世纪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代表音乐家之一,他在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中创作了众多体裁的音乐作品。其钢琴幻想曲作品在保留传统古典音乐风格的同时,从创作技巧和体裁结构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与浪漫主义抒情性、幻想性、自传性的完美结合,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其创作对德国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乃至整个西方音乐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门德尔松不仅在音乐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在风景画上的造诣丝毫不逊色于其音乐作品,瓦格纳将门德尔松称作“风景画家式的作曲家”可谓一语中的。门德尔松早在儿童时代,就展现出绘画天赋,他在短暂的一生中绘制了300余幅画作,主要是素描或水彩风景画,其绘画对音乐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本文以门德尔松五首钢琴幻想曲为研究对象,对其钢琴幻想曲音乐本体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旨在探究其钢琴幻想曲中继承性和独创性相结合的创作特点与风格特征,并将门德尔松的画作与钢琴幻想曲作品进行对比,论述绘画对其音乐创作的深远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门德尔松的音乐作品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正>2021年3月15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明确提出“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同年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电力市场体系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能源电力领域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需要不断推进电力市场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不断完善电力市场机制、运行机制、价格机制,
瓦猫,是一种常见于云南部分地区农村房屋门楣或屋顶正脊上的镇宅物,主要分布于云南的昆明、曲靖、楚雄、玉溪、文山、大理、丽江等地,因受不同地域人文环境和宗教礼仪等因素影响而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作为云南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是云南建筑结构改变“活”的见证者。瓦猫文化作为云南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建筑结构的改变,云南传统瓦猫赖以生存的空间骤减,
传统婚俗音乐文化是云南小凉山彝族人民音乐文化中一项独具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音乐物象,是云南小凉山彝族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文化生活中创造、传承而来的独特艺术形态。作为其民族活态文化的符号,它既是生活的反映,也是情感的释放。无论是对婚姻的祝福与期盼,还是对社会生活其他内容的揭示,云南小凉山彝族的传统婚俗音乐文化无不体现着其民众对生产生活、人生情境的真情表达,无不保留和延续着本民族的民俗、历史、宗教等文化。
19世纪40年代初期,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创作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歌曲《当我入梦》,该艺术歌曲的歌词为法国著名诗人雨果创作的诗歌。作品的内容塑造了一位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无限痛苦与压抑的主人公对爱情独有的渴望。该曲情感起伏较大,对歌者自身的演唱功底有着较大的考验。本文通过三个部分对艺术歌曲《当我入梦》进行分析。通过第一部分对作曲家李斯特及其音乐创作特征进行研究,概述了艺术歌曲《当我入梦》的创作
俄罗斯“强力集团”是19世纪民族乐派中具有广泛历史影响力的音乐团体,该音乐团体的产生与俄罗斯独特的社会文化艺术环境密不可分。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从它的历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起源于东欧的斯拉夫人,其后东正教从拜占庭传入基辅罗斯,由此拉开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这样多民族的融入使得俄罗斯的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形成了独特的音乐文化。从俄罗斯的音乐史来看,17世纪末在文化艺术上表现出了
位于云南省普洱市墨江县联珠镇的哈尼族碧约支系是墨江县聚居人口最多的支系,主要集中分布在墨江县联珠镇、泗南江乡、通关镇等地,其中联珠镇所聚居人口最多,也是碧约人传统文化生态较为浓厚的哈尼村寨聚居地。作为碧约支系特有的口头传统音乐形式——“腊哒”,是音乐人类学在场景化的语境中研究“文化中的音乐”和“音乐中的文化”,更好的观察分析特定人群通过音乐口传相授的方式是如何记忆本族文化的载体。为此,本研究以墨江
当前,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在不断完善,公共管道能否满足社会的要求,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传统的电力、热力工业都是自己开挖管道,或是在空中架设电线,这不仅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便,而且还会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针对这一情况,论文首先从城市地下管廊建设入手,对研究内容的背景、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研究所用到的研究方法以及具体研究内容,并对研究工作所基于的相关概念
中国古代筝乐发展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筝乐是一种艺术,但同时也是一种时空中文化意蕴的生动体现,筝乐文化研究构成了中国音乐史研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部分。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古代筝乐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有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汉魏六朝筝乐文化研究从时间上看跨度较大,但从历史发展环环相扣的角度考虑,汉魏六朝时期从相和歌到清商乐,筝始终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适应着历史的变迁和时代的需要,汉魏六朝筝乐文化具有过渡性和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Franz Schubert,1797~1828)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数量惊人的音乐作品,他在钢琴曲、室内乐、交响曲以及艺术歌曲领域有着重要的成就,且被誉为“艺术歌曲之王”。在现有研究中学者们常常忽略了舒伯特在器乐领域的成就,尤其是对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缺乏应有的关注。舒伯特自1810年左右开始直至逝世一直未停止过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如今共有十五首乐四重奏作品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