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十分丰富的知识,拥有明显地域特色,是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宝贵财富。非遗具有表现形式多样、涉及领域广泛、内容庞杂、内涵丰富等特点,结构化表示和语义化组织为非遗的管理、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途径,在非遗资源语义化组织的基础上,探索其内在联系和隐性知识是重要的研究趋势之一。本文首先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分析,了解了当前研究现状。国内外的学者对非遗元数据体系构建和关联数据发布等内容多有讨论,但目前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元数据标准和优质的关联数据集。之后,本文对非遗资源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分析了现有的相关元数据规范,并选择合适的规范作为参考,构建了非遗元数据体系。再之后,本文选择河北省大运河非遗国家级项目作为实验数据,结合研究目的在构建的元数据体系中抽取合适的元素,确定大运河非遗元数据核心元素集,并梳理元素之间的关系构建用于语义发现实验的本体模型,选择Drupal平台发布关联数据。最后,在利用Drupal平台发布关联数据的基础上,选择Rel Finder进行RDF可视化实验,对可视化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实验发现并进行深层分析和文脉梳理。实验发现,河北省大运河非遗项目类别比较集中,主要有传统戏剧,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技艺三类,且在第一批名录中的比例为80%,远高于河北省平均值,大运河对河北省文化发展的影响可见一斑;非遗项目数量沿运河分布具有明显的规律且深受地缘影响;运河作为交通要道,物资流动大、人员聚集,造成娱乐休闲类非遗在数量上占明显优势。在时空分布方面,除大运河的影响外北京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非遗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不同类别项目的空间分布范围差别很大,其中传统戏剧和曲艺类项目流传最为广泛,传统武术、杂技类和传统技艺类分布则比较集中。时空演进脉络梳理结果显示,项目发展速率与非遗风格成熟程度息息相关;社会环境会对非遗演进过程产生一定影响,就传统戏剧来说,风格随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剧种更具生命力;传统武术、杂技类的非遗都有十分漫长的发展过程,长时间的积累和必须形成一定规模使得这类非遗从起源到成熟的过程中分布都十分集中;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和宫廷王室也会对非遗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