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从微观上看是学校教育的经典、课堂教学的范本,从宏观上看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得以传递的重要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语文》教材在中学生中传承和普及的。于是,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是否合理、科学、系统,就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承接继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
本论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梳理了建国50多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小说选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这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性研究、对于如何编写《语文》教科书的选题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后指出:建国27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原则体现出鲜明的主流政治倾向。这种选编原则到“文革”期间发展到了极致,语文教材几乎成了政治论文的汇编,除了鲁迅的作品,其他文学作品已经寥寥无几。
新时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选编逐步走向了一条多元化的、开放的选编之路。尤其是新世纪后,多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更多地挺进高中《语文》教材,表现出对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因素的宽容,意识形态性因素明显弱化,总体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具有史诗性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开始真正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过于重视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会使其选编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重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兼顾工具性,着眼于文学作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才能使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焕发出更多的魅力并发挥其多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也更有利于现、当代文学在中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