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在高中《语文》中的选编流变及其历史透视——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中的散文和小说为例

来源 :上海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材,从微观上看是学校教育的经典、课堂教学的范本,从宏观上看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得以传递的重要手段。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极大程度上是通过《语文》教材在中学生中传承和普及的。于是,研究《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是否合理、科学、系统,就是一个关系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传承接继的问题。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个方面的研究,仍嫌不足。 本论文通过大量统计数据的分析和对比,梳理了建国50多年以来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教材中的中国现、当代散文和小说选编的演变和发展轨迹,这对于现、当代文学作品的传播性研究、对于如何编写《语文》教科书的选题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本文通过统计比较后指出:建国27年来,由于意识形态的影响,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选编原则体现出鲜明的主流政治倾向。这种选编原则到“文革”期间发展到了极致,语文教材几乎成了政治论文的汇编,除了鲁迅的作品,其他文学作品已经寥寥无几。 新时期以来,《语文》教材的选编逐步走向了一条多元化的、开放的选编之路。尤其是新世纪后,多种流派的文学作品更多地挺进高中《语文》教材,表现出对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因素的宽容,意识形态性因素明显弱化,总体上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发展保持了一定程度的契合,具有史诗性质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开始真正成为《语文》教材的主角。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如果过于重视文学作品的意识形态性,会使其选编失去应有的生机和活力,只有重视文学作品的人文性,兼顾工具性,着眼于文学作品对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才能使现、当代文学作品在《语文》教科书中焕发出更多的魅力并发挥其多方面的文化功能,从而也更有利于现、当代文学在中学生中的传播和普及。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期,朱光潜借鉴美学、文艺学、心理学的理论,创作了《文艺心理学》。这是我国第一部正式以“文艺心理学”学科名称为题名的专著,标志着文艺心理学学科的初步建立。书
罗曼·英加登是20世纪西方现象学的代表性人物,他在现象学美学上的研究深入文学、音乐、绘画、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其中对于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所具有的不同的层次结构则是英
郁达夫,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无法绕开的巨大存在,其自叙传小说,作为一 种关于他那个时代独特而典型的艺术反映,曲折地透视出了现代中国人隐秘的心灵图景。 郁达夫遵循“文学作
本文从符号学这一全新的角度,对汉语外来词研究及其文化心理进行了考察。文章将外来词定义为外民族语言来源的词。从符号学出发,能指与所指以及两者的关系对于一个词语而言,是不
2005年,3000万元  注定要载入门头沟的史册  为了  反哺曾经的能源基地——京西矿区  拯救北京的“母亲河”——永定河  保护千年的古刹——潭拓寺、戒台寺  保护秀美的自然景观——百花山、灵山、妙峰山  ……  一项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  古有愚公移山  今有科技疗山  那宛若天成的景色  是人为的巧夺天工
战国策派是四十年代初兴起于大后方的一个文化学术团体,它以文艺抗战、学术建国为宗旨,提出了“战国时代重演”、“中国文化独具二周”等一系列极具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重要命
本文认为,茅盾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大师级人物。建国后,他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敏锐的艺术眼光,投入到文学批评实践中,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理论财富。由于我国的文学形势
被许广平称为鲁迅研究“通人”的冯雪峰与鲁迅先生的关系是复杂的,这种复杂性主要是由冯雪峰身份的多重性决定的。要理清这种复杂的关系,需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历史,尊重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