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比研究耳揿针和安慰针对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评价耳穴揿针贴压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及是否存在针刺安慰效应,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焦虑情况和对血清PGF2α、PGE2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共6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将临床招募到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揿针组(30例)和安慰针组(30例),对受试者设盲。两组患者均从月经来潮的前5天(以上一周期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及月经周期规律为参照)开始耳穴贴压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个疗程均共接受4次治疗,以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共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两组均在3个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即完成总疗程的下一个月经周期结束)进行1次随访,两组所选取的治疗穴位均为耳穴的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肾、交感、肝、皮质下7个穴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的三个疗程及随访期的疼痛症状积分表(CMSS)、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焦虑自评表(SAS)及治疗前后血清PGF2α与PGE2含量,即根据收集到的5个时间点的主观评价指标和2个时间点的实验室评价指标评定其疗效。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
结果:对60例数据(耳揿针组30例,安慰针组30例)进行分析。基线期比较:对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均P>0.05),提示两组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均衡可比性。所选用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具体变化:
1、痛经症状积分量表(CMSS):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揿针组和安慰针组在治疗第一、二、三疗程结束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随访期,揿针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安慰针组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第一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二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三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表现为揿针组在降低患者痛经症状积分上要优于安慰针组。
2、VAS评分量表: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过程中第一、二、三疗程结束及随访期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及第二、三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疗程结束及随访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第一疗程结束组间差异表现为安慰针组在降低患者VAS评分上优于揿针组,随访期组间差异表现为揿针组在降低患者VAS评分上优于安慰针组。
3、SAS评分量表: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揿针组第一疗程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结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第三疗程结束及随访期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1),安慰针组仅第三疗程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4、血清PGF2α:组内比较:揿针组治疗前后PGF2α值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治疗前后PGF2α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PGF2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GF2α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表现为治疗后揿针组PGF2α值明显低于安慰针组。
5、血清PGE2:组内比较:揿针组治疗前后PGE2值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治疗前后PGE2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PGE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GE2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表现为治疗后揿针组PGE2值明显高于安慰针组。
结论:(1)在耳穴上使用揿针和安慰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确切疗效,但安慰针疗效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对患者主观疼痛及焦虑症状的改善上,且疗效维持性相对较差;
(2)耳揿针疗法可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α值,升高其PGE2值,可以从客观指标上证明耳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但安慰针无此客观效应。
方法:选取符合本次研究纳入标准的原发性痛经患者共60例,采用区组随机化分组方法将临床招募到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即揿针组(30例)和安慰针组(30例),对受试者设盲。两组患者均从月经来潮的前5天(以上一周期月经来潮的第一天及月经周期规律为参照)开始耳穴贴压治疗,隔日治疗1次,每个疗程均共接受4次治疗,以一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总共接受3个疗程的治疗,两组均在3个疗程结束后的1个月(即完成总疗程的下一个月经周期结束)进行1次随访,两组所选取的治疗穴位均为耳穴的内生殖器、内分泌、神门、肾、交感、肝、皮质下7个穴位。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的三个疗程及随访期的疼痛症状积分表(CMSS)、视觉模拟VAS评分量表、焦虑自评表(SAS)及治疗前后血清PGF2α与PGE2含量,即根据收集到的5个时间点的主观评价指标和2个时间点的实验室评价指标评定其疗效。所有数据的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
结果:对60例数据(耳揿针组30例,安慰针组30例)进行分析。基线期比较:对两组原发性痛经患者治疗前的年龄、病程长短、病情轻重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组患者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均P>0.05),提示两组受试者基线水平一致,具有均衡可比性。所选用的各疗效评价指标具体变化:
1、痛经症状积分量表(CMSS):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揿针组和安慰针组在治疗第一、二、三疗程结束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在随访期,揿针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安慰针组与治疗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及第一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二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第三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两组间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组间比较差异均表现为揿针组在降低患者痛经症状积分上要优于安慰针组。
2、VAS评分量表: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过程中第一、二、三疗程结束及随访期差异均有极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及第二、三疗程结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一疗程结束及随访期两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P<0.01),其中第一疗程结束组间差异表现为安慰针组在降低患者VAS评分上优于揿针组,随访期组间差异表现为揿针组在降低患者VAS评分上优于安慰针组。
3、SAS评分量表:组内比较:与治疗前相比,揿针组第一疗程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疗程结束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第三疗程结束及随访期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均P<0.001),安慰针组仅第三疗程结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各时间节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4、血清PGF2α:组内比较:揿针组治疗前后PGF2α值差异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治疗前后PGF2α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PGF2α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GF2α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差异表现为治疗后揿针组PGF2α值明显低于安慰针组。
5、血清PGE2:组内比较:揿针组治疗前后PGE2值有极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安慰针组治疗前后PGE2值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PGE2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PGE2值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差异表现为治疗后揿针组PGE2值明显高于安慰针组。
结论:(1)在耳穴上使用揿针和安慰针治疗原发性痛经均有确切疗效,但安慰针疗效相对较弱,主要体现在对患者主观疼痛及焦虑症状的改善上,且疗效维持性相对较差;
(2)耳揿针疗法可降低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PGF2α值,升高其PGE2值,可以从客观指标上证明耳揿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有效性,但安慰针无此客观效应。